首页 > 乡村 > 正文
西黄水村,一场特殊的对接会
发表时间:2025-04-09 04:10:37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聚势合力、兴村强晋,打造我省乡村振兴社会组织助力队特色品牌——

西黄水村,一场特殊的对接会

图为对接会现场。 本报记者刘业飞摄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对村里的红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变成旅游资源,可以传承红色基因,也能带动村民致富,还希望大家帮我出主意、想办法。”近日,在太原市阳曲县西黄水村村委会议室内,一场特殊的对接会在该村村委主任刘宝荣简短介绍中开始。

当天,来自山西省品牌协会、山西省文化发展基金会等商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与西黄水村村两委班子围绕乡村振兴主题,面对面进行了交流对接。聚势合力、兴村强晋,借助这场与村两委班子面对面的交流对接会,山西省乡村振兴社会组织第一助力队迈出了帮扶的重要一步。

亮家底 乡村发展离不开商协会助力

西黄水村是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下辖村,紧临太原市尖草坪区,这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青龙古镇、方特乐园、阪泉寺山、红色教育基地等旅游明珠环绕周围。该村村域面积9825亩、耕地面积5500亩、全村在籍728户1936人,曾为山西晋商兴盛期古村落之一,也是解放太原的支前模范村,这里红色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脉源远流长。

近年来,西黄水村围绕文化保护、生态修复、村貌提升、设施完善、产业更新五大方面进行了规划和布局,全力以赴打造美丽乡村。2018年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办授予“山西省文明村”。2020年入选为AAA星级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对接会上,刘宝荣掰着指头介绍着村里这几年的发展情况和未来规划。

2017年,西黄水村新修了欢西大道、龙西路,天然气进村入户、上下水进行改造升级,西山千亩梨园一期建设完成,乡村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村里根据实际情况及发展优势制定了古村落复原、文化旅游景点建设、休闲旅游度假区、多功能服务区、移民新村区、千亩果园区、高产特色农业区、新型物流园区八大规划。

“我们紧邻青龙古镇、方特乐园和太原市民营经济园区,西黄水村的定位很明确,就是要充分发挥地理优势、资源优势,打造集吃、住、游、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全方位后勤服务基地。”刘宝荣说。

与会商协会负责人认真记录、不时提问。村里有多少老年人?是否有孤困儿童等。大家都在琢磨着如何完善对西黄水村的进一步帮扶。

说优势 商协会倾尽全力来帮扶

“村里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我们就是要将各自的优势资源带到西黄水村来,助力乡村振兴。”在听了刘宝荣详细介绍后,山西省品牌协会会长、山西省乡村振兴社会组织第一助力队队长邢尚新开门见山地说。

在前期对西黄水村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帮扶小组的成员将各自的帮扶计划列出了清单。

山西省安徽商会、山西省福建商会、山西省零售商行业协会分别提出了对要订购农产品的帮扶,山西心怡心理咨询中心、山西现代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提出要为村民义诊、开展主题讲座等,山西省文化发展基金会可以提供孤困儿童助学帮扶,山西省银行业协会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山西省认证认可协会对村里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行助力,山西省品牌协会则要对西黄水村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及文艺下乡方面进行帮扶。

山西省认证认可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离不开高标准的农业种植,初步计划在明年完成村里的标准调研、立项,标准起草和发布,并组织村民学习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和农产品认证的基础知识,开展认证试点,到2023年在全村推广绿色农产品认证并进行效益评估。

对接会现场,气氛热烈,双方参会人员认真倾听对方的介绍,并不时询问了解,帮扶小组在听到村里的具体情况后,马上对一些帮扶计划作出了调整。

村会携手 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我们的帮扶一定是村里需要的,一定是能迅速落地的,绝不能做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对接会上,山西省文化发展基金会工会主席李乃伟话音刚落,会场就响起热烈掌声。

记者了解到,2021年年初,省民政厅发出倡议书,倡议全省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倡议行业协会商会可利用行业优势和商业资源,继续帮助发展特色产业。2021年12月初,省民政厅与省乡村振兴局引导80个社会组织与阳曲县8个行政村结对帮扶,以此示范带动全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和太忻经济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前不久举行的山西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省民政厅副厅长宋海兵表示,商协会等社会组织要广泛发动本行业、本领域社会力量在农村地区开展帮扶活动,建立和完善帮扶协作机制,为其提供信息支持和业务指导,促进当地产业行业发展;慈善组织要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围绕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设立慈善项目、专项基金和公益创投,引导爱心人士和社会力量持续将慈善资源投向困难群众。

“山西省乡村振兴社会组织第一助力队组建以来,已多次召开碰头会,就是要号召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建立一支专业化、特色化服务队伍。”邢尚新表示,助力乡村振兴,就必须深入农村,了解群众的需要,精准对接、深度挖掘,才能在合作中取得实质性成果,从而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本报记者王晓华 刘业飞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