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正文
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揭晓
发表时间:2025-04-05 05:23:35来源:山西日报

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揭晓

 

  本报讯(记者孟苗)1月11日,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山西考古新发现论坛在太原举行。在入围的12个考古项目进行学术报告后,最终以下6个项目成功入选“2021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

太原尖草坪镇城新石器时代遗址

  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发掘。该遗址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柏板乡镇城村西南900米处,地处长梁背山山前的冲积扇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主要为仰韶中晚期遗存。该遗址范围内的遗迹单位数量较多、时代较早、遗存丰富,对于研究太原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构建该地区史前文化序列、探讨太原及周边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临汾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遗址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临汾市陶寺遗址管理中心组队联合发掘。该遗址位于襄汾县县城东北约7公里处,遗址面积约400万平方米。2021年,发掘总面积1490平方米,基本较为全面地揭露了1号宫殿基址,初步弄清了其规模、四至、堆积、年代、布局结构,并对性质有了简单的了解。陶寺遗址宫城内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发掘与发现,对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中国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具有推动意义。

运城垣曲北白鹅两周墓地

  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垣曲县文化和旅游局共同发掘。该墓地位于运城市垣曲县英言镇北白鹅村东,地势北高南低。通过调查和勘探,确定了遗址分布面积为20万平方米,共勘探出墓葬217座、灰坑241座、车马坑5座、陶窑2座,由此明确了墓地的主体遗存为两周时期墓葬和车马坑。北白鹅墓地是一处历时久长、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遗址,为研究晋南地区不同时期的埋葬制度、人群族属、社会生活、采邑制度以及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新的资料和参考。

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北魏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

  由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发掘。该墓是目前大同市发现的唯一一座北魏时期石雕彩绘石椁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椁室内雕刻的墓主人升仙图、导引图、四神图等有明显的汉代遗风和宗教色彩,而南壁外侧所雕刻的异域镇墓武士的发型、样貌、体态、穿着等,明显与汉文化风格不同,为研究民族融合、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临汾霍州千佛崖摩崖造像及窟前遗址

  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霍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发掘。该造像及窟前遗址位于霍州市西南7公里处的汾河东岸山崖上,山势南北走向。崖壁上造像窟龛的雕凿非常集中,层叠分布,主要分布于崖壁中部以北,互相之间还有打破关系,密集区域多达8层。造像开凿于唐代中后期,开元年间为主,开元以后亦有雕凿,明代正德年间仍有少量雕刻。千佛崖摩崖造像为民间雕刻,是晋中南地区重要的唐代中型规模造像群,既有太原天龙山石窟唐代造像风格,也有洛阳龙门、关中地区唐代造像风格,对研究唐代中后期造像风格类型演变提供重要材料。

太原小店区明代藩王墓

  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发掘。晋端王墓位于太原市小店区黄陵街道东峰村东北,地处太原东山南端的缓坡地带。晋端王墓圹平面为“工”字形,南北长24米、东西宽8米,规模居明代中后期藩王墓之首。端王陵园范围清晰、整体布局和结构基本完整。端王及王妃、继妃、夫人墓葬3座墓葬虽被盗扰,出土随葬品种类依然多样,最为难得的是保留了较多的彩绘漆木俑和纺织品。晋端王陵园的确定,印证了《太原县志》《阳曲县志》《榆次县志》记载的岗头村和端王陵园位置,为其他晋藩王陵园位置的确定提供了准确的地理坐标。该项目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深度融合。
  连日来,通过公众网络投票活动,最终根据投票数量,运城垣曲北白鹅两周墓地、大同市平城区智家堡北魏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太原小店区明代藩王墓3个项目成为“最受公众关注的山西考古新发现”,有20位网友获得“最受公众关注的山西考古新发现”最佳留言。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