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正文
朔州发掘一批东周至秦汉时期墓葬
发表时间:2025-04-05 05:26:08来源:山西晚报

朔州发掘一批东周至秦汉时期墓葬

 

  山西晚报讯(记者 孙轶琼)日前,山西晚报记者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在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后寨村发现后寨墓地,共发掘东周至秦汉时期墓葬400余座,其中以东周墓葬为主,秦汉墓葬次之。对探讨战国时期中原及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后寨墓地处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的关键地带。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与朔州市文物局、朔州市文物保护与利用服务中心、朔城区文物和旅游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建设项目占地约120亩的范围进行了系统发掘,最终发现了数量较多的墓葬群。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振华介绍,在发掘的东周墓葬中,多以土坑竖穴墓为主,有少量竖井墓道偏室墓,但偏室墓较为特殊,墓室横向开凿深度一般较短,最大者仅能放入半个木棺,最小者仅有几十公分。绝大多数使用木质的棺、椁作为葬具,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仰身屈肢两种,年代由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期,中间未有间断。
  出土的东周遗物以陶器数量最多,器型种类丰富,有鼎、豆、壶、盘、匜、豆柄小壶等陶礼器组合,其中以陶带耳罐最具文化特色,应为本地土著文化器物,此类器物年代由春秋晚期延续至战国早期。其中,出土的带耳罐目前为止仅集中发现于朔州平鲁井坪南梁墓地和后寨墓地两处,其他地区只有零星出土。根据以往学者的推断,这一本地族群很可能是战国时期长期活动于赵国北方的楼烦部落的一支。此外,在战国早期与土著文化器物并存的还有陶鬲和侈口鼓腹罐,后寨墓地出土的东周陶鬲以夹砂灰陶为主,这些特点与同时期中原所流行的陶鬲有一定差别,这样的陶鬲曾在陕西清涧李家崖、黄陵寨头河有过集中发现,侈口鼓腹罐则与玉皇庙文化的延庆军都山玉皇庙墓地常见的陶罐十分相似,因此这些墓葬的墓主很可能与军都山墓地的玉皇庙文化有着很深的联系,根据多位学者的研究玉皇庙文化应与白狄东迁后建立的代国有关。
  秦汉墓葬有土坑竖穴墓、偏室墓和土洞墓三种,以土洞墓数量最多,均使用木棺为葬具,部分土洞墓沿墓室土圹构建木椁,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年代从秦汉之际延续至新莽时期。秦汉之际随葬有折腹罐,与临潼新丰墓地秦代墓葬所出的陶罐十分接近,浅盘口陶壶上腹部饰三角形暗纹,是战国时期三晋地区常见纹饰,下腹部戳记有“马邑市”三字,为秦汉之际官府设立的市场监管机构常见的标记。由此可见秦汉之际朔州地区兼具东周三晋文化遗风和秦文化因素。本次发掘中,西汉晚期墓葬数量最多,朔州地区西汉时期处于汉王朝与匈奴对峙的前沿,西汉晚期墓葬数量大幅增加,不难看出汉王朝在经过武帝到昭宣时期多次与匈奴作战的胜利,南匈奴内附后,北方边郡逐渐趋向安定,人口增多,经济繁荣。
  本次发掘为研究北方长城沿线地区东周至秦汉时期的墓地布局、墓葬等级制度和丧葬习俗等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材料,同时对探讨战国时期中原及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