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办理刑事案件20余起,治安行政案件200余起,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起……这一串数字的背后凝聚着长子县公安局丹朱派出所民警夜以继日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近年来,长子县公安局丹朱派出所立足工作实际,积极推动“枫桥经验”落地生根,用实际行动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
党建带队建
用党性凝聚警心
丹朱派出所以党建为统领,坚持政治建警为先,以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活动为契机,不断强化政治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二楼会议室设为党建园地,创建学习板面,营造党建氛围。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大会、学习强国App等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党员队伍素质能力。与此同时,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对照显示、推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以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目标,通过学习提高所内民辅警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该所充分发挥党在基层的堡垒作用,使党建工作和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活动深度结合、相互促进,围绕枫桥“新三不”经验,开展了“一个支部一个品牌”创建活动,使每个党员在创建工作中都有新的工作举措,新作为、新思路,形成“一线贯穿、亮点纷呈”的工作局面。
多部门联动
“足球场”里解民忧
面对警力有限、辖区人口基数庞大的困局,该所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管调配合,探索出一套管防并举、矛调对接、中锋发力的“足球式”立体动态化综治模式。
具体做法是:将矛盾纠纷化作一个“足球场”,派出所民警为“中锋”位置,由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政法退休人员组成的民调队伍组成“前卫”,“后卫”则由法院和信访部门矛盾纠纷化解中心构成,同时“左传”由蓝天志愿者队伍组成,“右传”由各村、街道社区旧任村主任和民事调解主任组成,矛盾当事人则为“守门员”。这样由“中锋”“前卫”“后卫”为主体,“左传”“右传”协同发力,通过攻、防、守、打等有效手段,将矛盾这颗“足球”化解在禁区前,避免让矛盾当事人这个“守门员”直面困局。
自“足球式”立体动态化综治模式运行以来,丹朱派出所协同“前卫”“后卫”“左传”“右传”等各个位置力量,先后成功调解包括养子遗产继承、学生误伤等案例数十起。面对不同情况时,这样的矛盾联动调处模式能有针对性地选择“球员”上场,达到迅速了解矛盾的原因和找准解决纠纷切入点的目标,不断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有力保障。
创阳光服务
服务群众零距离
社会治理,创新在基层、活力在基层、服务也在基层。丹朱派出所在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工作基础上,积极开展“贴近社区、贴近村委、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活动,进一步拉近了警民关系。
近年来,丹朱派出所以省公安厅推行的“一网通办”“一门通办”服务为契机,积极简化工作流程,让辖区群众办事真正实现“只进一个门,办结所有事”。
与此同时,该所创新以派出所牵头、户籍室作为联络点、村委和社区为信息的推送枢纽站,率先成立名为“为民服务,有事就找我”的微信工作群。
2020年4月2日晚,该所社区民警在微信群看见辖区群众冯丁芹的求助信息,其家人冯某患智力障碍,离家出走,已失联12小时。社区民警立即行动起来,“三合一平台”发布寻人通告、查看监控视频……经多方努力,第二天凌晨在色头镇找到冯某,并将其安全送回家中。
该所还把弱势群体放在首位,积极开展对身患残疾、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的专项服务活动,开通“特殊微信工作平台”,推出了信息查询、预约办理、留办代办、警民互动、信息推送、宣传预防、在线沟通等7大功能,积极推行“一门通办”和“残疾人微信群”,很好地形成了“动态管理”和“静态服务”的有机结合,实现弱势群体不出门就能办成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本报记者杨瑾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