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为传统纸媒带来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对纸媒记者提出更高要求。纸媒记者如何适应新媒体发展?转型全媒体记者需要具备什么技能?本文结合长治日报社融合实践以及自己的工作体会,展开思考和分析,探讨融媒体环境下纸媒记者的转型发展策略。
顺势而为,适应新语境。全媒体时代语境下,新闻语言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信息传递,同时还要兼具易读性、生动性、娱乐性。而每一条信息的标题,成为制约新闻传播成败的关键。以高考为例,报纸上的标题是这样做:《多举措全方位为莘莘学子营造安心考试环境》;在微信公众号,则是这样:《直击高考!刚刚这一幕幕让人动容!》
不难看出,同样的内容,新媒体的标题更多地考虑到与读者生活的贴近度、与读者兴趣的匹配度以及可读性等。近两年来,长治日报全媒体中心着重从三个方面加速纸媒记者的适应和转型。首先,选择稿件部分要求记者一个稿件多平台展示,尤其是适合新媒体推送的,必须经过二次创作,从标题制作、结构方式、语言表述等方面去调整,以此助推记者主动改变固有思维,树立新媒体意识;其次,通过定期培训和日常交流学习,引导编辑记者关注与自己媒体定位相近的公众号,在日常采访编辑工作中学习借鉴;第三,通过优稿评选等激励机制,鼓励编辑记者主动提升技能。通过实践,部分编辑记者基本适应了全媒体稿件的采编需求。
转变观念,多说平民话。纸媒记者转型做全媒体记者,会有几个不适应。第一个不适应,内容追求“高大上”。文章要写得全面、片子要拍得精美、后期要剪得精致,但是点不到用户的“穴位”、抓不住用户的“共鸣点”,再“高大上”的题材也难以吸引人。第二个不适应,定位追求“高大上”。互联网时代,绝大多数用户都是百姓,内容定位应该在吸引足够用户的基础上去生产内容。第三个不适应,语言上的不适应。大多数记者习惯了生硬、程式化的语言和长篇大论,但是在互联网语境下,用户阅读内容时的体验是:简约、极致、聚焦、精准。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做到,新闻专业素养+新媒体思维;另一方面要做到,专业记者+自媒体人的双重角色。通俗地讲,既要懂得以专业的眼光去处理新闻,又要善于以新媒体思维以及自媒体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去传播新闻。怎样才能提高传统媒体人的“新媒体情商”?笔者认为两点很关键:一是改变长篇大论的固有思维,在内容上学会讲故事,注重挖掘鲜活的细节;二是学会建立共情效应,让用户读后、看后有共鸣感。
多学技能,用好新形式。不可否认,传统媒体报道存在报道手法单一、新闻事实表达套路化、新闻形式模板化等问题,这些已经无法满足网络时代的传播要求,而全媒体报道是多形态的,比如海报、H5、直播、动漫、短视频、图解、GIF图,等等。要胜任全媒体报道工作,首先需要认识各种形态的特点,才能尽可能地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
2021年7月21日,I长治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微信《紧急!长治驰援郑州!》运用了很多GIF图,比图片看起来更生动,比视频更短,视觉上也更有冲击力;2021年9月29日,I长治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微信《震撼!长治这五年!》总结了五年来长治的发展成绩,其中运用了H5、海报、文字、特效等元素,相比较简单的文字,表现张力更强,也是新媒体当下最有效、最接地气的展现形式之一。
创新传播形态,这对传统纸媒来说既是创新也是挑战,对整个采编流程和编辑记者的媒介素养、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习惯于用笔记录的纸媒记者,有时还没有形成立即用手机拍照或拍视频的意识。可新闻稍纵即逝,面对突发事件或救援现场,如果没有拍摄到现场画面,可能就会错失一条好的新闻作品。
当然,在诸多形态的表达中,文字始终是灵魂。无论是哪一种形态,都是建立在文字的基础上。只有“文字+美工”“文字+视频”“文字+技术”,才能转化成更多新媒体产品,让内容更出彩、更生动。在做好加法的同时,也要做好减法:减句子、减段落、减篇幅。不管是微信、抖音、还是海报,都切忌长篇大论。新媒体表达常常不需要太多的内容,比如人物通讯,在报纸上可以刊发几千字,但是在新媒体上,要把篇幅减下来,提炼精华内容,再适当添加图片、视频、海报等元素,才符合其传播规律和特点。
注重策划,打好感情牌。情感共鸣出爆款,现在的新闻需要打动,而不是简单的告知。“以人为根基”是新媒体的DNA,内容属性就是为触动用户而做,要重视人的视角、人的情感、人的体验。
2021年9月14日,I长治微信公众号推出一条微信《今天,长治向全世界发出邀请》,短短两天时间,阅读量高达13.4万,评论反馈最高情感值达100%。总结来看,该作品的成功在于抓住了山西省第七次旅发大会即将在长治举办的特殊节点,精准提炼出“诗画之城、英雄之城、宜居之城、曲艺之城、古建之城、神话之乡、舌尖之城、速度之城、运动之城、活力之城”等核心词,加之视频、视觉、文图等多种形式的元素助力,环环相扣、互为呼应。2020年3月23日,I长治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微信《长治的英雄到家了!这些画面热泪盈眶》,也是通过感人至深的新闻现场,情感递进,逐步深化,感染了广大受众,当日阅读量达到了8.3万。
由此可见,用户体验良好的新闻产品,一定要有“共情”感。新媒体传播的核心就是情绪传播,要有泪点、笑点、看点。看了标题有兴趣打开、打开以后想看完、看完以后想转发,一条新闻能达到以上三点,才会有传播效果。作为纸媒记者,要学会通过新闻策划引发“共情”,触动粉丝的内心,从而引发点赞、转发、评论、留言。
媒体融合发展任重道远。作为纸媒记者,唯有转变工作思维和方式方法,积极作为、久久为功、大胆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才能在不断更新的大潮中迎接挑战,真正满足新时代传播方式变革的需要。(作者:长治日报社 张海霞)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