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 > 正文
让垃圾分类走得更远
发表时间:2025-04-05 00:55:28来源:山西日报

早在1996年12月,北京市就开始倡导居民垃圾分类,是全国最早进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城市。2012年3月,全国第一个生活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施行。2016年底,以《“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发布为契机,全国范围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2017年3月,国务院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包括北京、上海和太原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试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国垃圾分类由此进入快车道。
  《太原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于2019年2月起施行。《山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于2020年6月起施行。太原市的生活垃圾分类与其他重点城市同步启动,3年以来同样取得显著成效。各级领导干部对垃圾分类工作高度重视,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基础设施及运行方式更新换代,市场产业快速增长,基层治理创新适应,宣传引导丰富扎实,居民初步形成垃圾分类意识,社会参与不断增强,生活垃圾资源化比例大幅提升。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进一步出台措施,持续发力,协同增效,接茬发展,久久为功。从京沪的经验来看,垃圾分类的根本为居民、核心是社区、主导在政府。居民习惯养成、道德树立是垃圾分类的终极旨归。增加垃圾分类行为的收益、减少其成本是培养习惯的条件和原则。
  垃圾分类的准公益性质决定了不能单纯依赖盈利性的物业服务企业,特别是在物业费市场调节机制不完善、垃圾处理费未单列的条件下,更是如此。同理,垃圾分类也不能完全依赖第三方企业外包服务。政府大量采购第三方服务将导致财政负担难以为继。有效监督物业、兜底补充服务、协助政府治理等职责只有社区承担才会产生经济性。因此,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应该围绕社区加以推进。
  社区承担垃圾分类责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现有资源能力不足。在政府主导下全面持续为社区赋能,是巩固发展垃圾分类成效、加强长效机制建设的关键所在。党建、立法、政策、治理、市场、科技等都可以成为赋能社区的渠道和工具。例如,党员“双报到”机制、法规条例授权、财政补贴、接诉即办、社区物业与废品回收及旧货市场相结合、垃圾分类智慧驿站和“一网统管”等,都有助于垃圾分类前端重心回归社区,使社区对垃圾分类任务接得住、维持得起。
  太原市是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创建周期为2021年至2023年,也是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周期为2022年至2025年。太原市需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发挥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效应,加强社区能力建设,完善以社区为中心的基层治理体系,探索居民碳账户和环境信用评价体系,推进垃圾分类的“一网统管”,提升全社会文明素质,培养低碳生活习惯,促进绿色消费,让垃圾分类走心走远,迈出“双碳”战略行动的坚实步伐。(作者: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城市管理学会秘书长 彭志文 )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