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别让留守儿童的童年困在手机里
发表时间:2025-04-05 05:21:22来源:山西日报

一放学就“霸占”了爷爷奶奶的手机,不停刷短视频,小游戏轮流玩,这是部分乡村留守儿童“手机瘾”现象的缩影。笔者近期在我省部分农村地区调研发现,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沉迷于手机游戏、短视频等,可能对这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眼下,一些青少年沉迷手机成为普遍现象。相比城市孩子,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机瘾”问题更为突出。留守儿童大多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外打工的父母为了联系方便,普遍给孩子买了智能手机。然而,由于老人自己不太会操作智能手机,对于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缺乏重视,往往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导致留守儿童长期沉迷于打游戏、看视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发布的《青少年成瘾行为调研报告——基于2017/2018青少年健康行为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在玩游戏的时间上,留守儿童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每天玩4-5小时”以及“每天玩6小时以上”这两个时间段,留守儿童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前者时间段分别是18.8%和8.8%,后者时间段分别是18.8%和8.2%。
  留守儿童沉迷手机,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首先是损害视力。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过去在农村,视力不良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但是近年来,农村学生的视力不良上升速率已经开始超过城市。其次是耽误学习。有教师总结出“星期一现象”:一些寄宿生周末回家,沉迷于手机娱乐中;返校后的第一天,会规律性地出现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长时间沉迷手机的学生,普遍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再者是影响心理。由于常年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留守儿童普遍比较自卑,性格孤僻。如果再沉溺于虚拟世界带来的快乐,孩子们就会变得更加自我封闭,不喜欢与外界交流,进一步影响其心理健康、社交能力。
  留守儿童的童年困在手机里,很大程度上源于精神文化生活贫瘠。过去,农村孩子放学后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抽陀螺,玩得不亦乐乎。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对于这些传统游戏渐渐失去了兴趣,却又苦于缺乏其他文体娱乐形式。相比城里孩子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五花八门的文化场所,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后没有好玩的去处,也没有感兴趣的事情,手机就成了打发时间的玩伴。以至于当被劝导少玩手机时,有留守儿童一脸困惑地反问“不玩手机干啥?”
  对此,学校和有关部门应积极承担责任,想方设法充实孩子的童年生活,把孩子们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一方面,农村学校要加强文体教育,引导孩子爱上乒乓球、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解决课余生活“想干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农村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拥有图书馆、体育场,解决课余生活“能去哪里”的问题。
  同时,要加强宣传,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主动监督孩子合理使用。在发现孩子有沉迷手机倾向时,应及时和学校沟通,由老师给予学生心理辅导,通过家校合作共同遏制手机成瘾现象。

张淳艺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