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 > 正文
“我用科技来种地”
发表时间:2025-04-05 05:21:20来源:山西日报

“我创业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我来自农村,希望把我的知识和本领用在黄土地上,把现代科技带进农田,改善家乡和乡亲们的面貌。”3月16日,当记者见到第四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山西华青藜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润青的时候,他这番话很打动我。
  不求高回报,只为种好粮。对于自己的藜麦产品,李润青要求很高,从品种选育到种植环境、种植技术、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加工贮运,每一个环节都“不将就”。
  70后的李润青是静乐县娘子神乡南舍村人,大学毕业后在太原创办了一家IT科技公司,经过10余年奋斗,在IT行业站稳了脚跟。但李润青魂牵梦萦的,还是大山里的土窑洞、乡亲们和最养人的庄稼。
  2013年,怀着这份初心,李润青返乡注册了山西华青藜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开始了“种庄稼”的农民生涯。从选种选地搞科研开始,他要做最专业的“农民”。
  下双井村是李润青选中的第一个藜麦试种基地。那时候,绝大多数农户还没听过藜麦,他采用“企业管理+种植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启动了第一年的种植推广计划:公司购进2万斤藜麦种子,免费发放给农户,并为农户购买种植保险,提供全程义务种植指导,还签订了8元/斤的保底价收购协议。
  在下双井村,李润青在藜麦种植户高文生家里驻扎下来,与高文生一家仔细观察藜麦的生长情况,并在专家的指导下作详细记录。眼看着藜麦从两片小芽长到了2米多高,抽出的麦穗也从绿色逐渐变成漂亮的彩色,沉甸甸地立在枝头,大家都欣喜不已,李润青也收获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但藜麦试种和大规模推广种植是完全不同的事情。藜麦第一年试种成功的喜悦还未褪去,一道道难题就摆在了李润青面前。从第二年开始,大田种植的藜麦连续遭遇虫害、干旱、倒伏等,农户发愁,李润青更发愁。有机种植的藜麦不能打药,遇到虫害农户束手无策,他请农业专家找出生物防虫治虫的办法;藜麦果实皮薄,成熟期遇到雨季就会在穗上直接发芽,导致产量和品质降低,李润青通过与省农科院、县气象局等部门联合研究,找出了错时播种的办法,避开雨季的影响……
  克服重重困难的同时,李润青和他的团队也在稳步成长,创业之路在不断闯关中向前推进。
  目前,山西华青藜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以藜麦全产业链开发为主,集特色农业种植,现代农技推广应用,有机农产品种植,藜麦精深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开发企业。基地总面积2000亩,藜麦新品种培育基地50亩,藜麦品种示范推广100亩,藜麦种植技术推广基地850亩,有机藜麦种植基地1000亩。
  随着藜麦市场的升温,李润青更加注重提高和改善藜麦品质、重视藜麦新品种的选育。他与省农科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选育出了15个藜麦新品种。2016年,还将藜麦优种搭载神舟十一号飞船进入天宫二号,进行太空辐照育种试验。目前,通过太空育种培育出的晋藜1号和晋藜2号能够有效解决藜麦倒伏和穗发芽问题,为藜麦高产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
  最近,李润青的目光又盯在了种质资源收集上,他到全国各地的偏远山村收集古老品种,目前已经整理出117个豆类和41个玉米品种,他说:“有的品种只收集到4颗种子,真不希望它们就此消失。”未来,李润青希望继续带领乡亲们,在自己热爱的家乡土地上用科技耕耘,走出健康发展的致富路。

  王秀娟 任小燕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