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涉疫信息切莫“一键就转” 警惕谣言“次生疫情”
发表时间:2025-04-04 12:20:36来源:山西日报

当前,全国疫情正处于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的关键期,涉疫信息也受到极大关注,一些人为博眼球、蹭流量、抢热点,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不断挑拨民众紧绷的神经。

主流媒体及时发布辟谣信息,公安机关依法严肃处理造谣行为,网信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查处网络圈群造谣行为的公告……针对谣言,相关部门、媒体、传播平台协同发力,用权威发布回应关切、粉碎谣言。4月10日,省疾控中心发布提示,疫情信息要以官方通报为准,不要随意转发各种“小道消息”,不信谣、不传谣,谨防谣言“次生疫情”的传播。

断章取义张冠李戴 涉疫谣言花样多

“今晚不要开窗户,市里会用飞机打药,进行全面消杀。这个消杀的液体对肺部不好,窗外的东西拿到屋内,明天早上也别先开窗户,消息准确。告一下家人!”4月8日,家住省城万柏林区的市民薛英捷(化名)在新组建的“买菜群”里看到上述信息。“信息以微信截图的形式转发,‘内部人士’称消息准确,以防万一就随手转发给了家人朋友。”没想到,当晚“健康太原官微”就发布了太原市疫情防控办的辟谣消息。

无独有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受疫情影响,居民们“足不出户”,新组建或加入了“购物”“楼宇”等微信群,在社交媒体特别是微信圈群中,充斥着不少涉疫的谣言和虚假信息。

从各地警方通报以及媒体辟谣信息来看,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张冠李戴等是网络涉疫谣言惯用的套路和伎俩,用捏造的信息,拼接图片、视频等方式,“言之凿凿”的论调,让网友真假难辨。对此,上海网络辟谣平台结合部分谣言,梳理了一份“捉谣宝典”。假声音配真画面类谣言,可以查看视频画面与音频的同步性,注意视频完整性;新闻画面移花接木类谣言,可以根据新闻信息查找完整的新闻报道是什么内容;“自述型”视频不能轻信,尤其是事实细节模糊却明显带有煽动情绪的“自述”,要提高警惕。

此外,利用“亲密关系”博取信赖、“善意提醒”遭误读也是造成谣言传播的原因之一。舆情分析师刘星泽表示,多数谣言都是经由微信圈群熟人关系链实现扩散的。“妹妹的朋友”“邻居的同事”等所谓的“亲密关系”,让人们在点击转发时忽略了理性判断,对亲友的善意提醒也可能因误读而产生谣言。3月中旬,陵川公安公布一案例:杨某从路人聊天中得知有人从华丽港和云天出来后健康码变为黄码,为了提醒同事避免被赋码,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在公司群内发出“进华丽港和云天出来就变黄码”的消息,但令她没想到的是,这条信息被群内同事转发出去,迅速扩散至各大微信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的恐慌。刘星泽建议网友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助力“动态清零”目标早日实现。

重拳出击精准辟谣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针对近日圈群中大量涉疫谣言以及不实信息,上海网信办于4月8日发布公告,明确将联合公安等部门对谣言制造者、蓄意传播谣言者一追到底、依法惩处。对于前期已公开辟谣的“武警将接管上海社区”“明天上海暂停所有团购”两则虚假信息,依据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已协调相关部门对“连飞互帮互助团购群”等四个群组予以封停,对首发谣言的微信个人用户予以处罚。

国家网信办此前也在有关规定中明确,互联网群组建立者、管理者应当履行群组管理责任,依据法律法规、用户协议和平台公约,规范群组网络行为和信息发布。互联网群组成员在参与群组信息交流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不得编造虚假信息,歪曲事实真相,误导社会公众。

近年来,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惩治、打击网络谣言的各类规定。北京市汇京律师事务所律师朱琴介绍,民事责任方面,散布谣言侵犯公民个人名誉权、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商业信誉的,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方面,散播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刑事责任方面,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上的任何行为都应遵纪守法,当前形势下尤其要防范传播各类谣言和不实信息、散布恐慌情绪,更不得编造谣言、惹是生非、哗众取宠。”4月8日,太原市委网信办发布通告,继续加强网络巡查监测,严厉打击涉疫网络谣言,并提醒广大网民听官宣、跟主流、不信谣、不传谣,增强辨别网络谣言能力,关注官方信息发布。

对此,省委网信办成立山西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第一时间推送辟谣信息,集纳全省各媒体各网站制作推出的H5、海报、视频等辟谣以及科普作品,着力提升公众网络素养,并呼吁民众文明上网,不信谣、不传谣,共管共治网络谣言,共建共享网络文明。

建立完善溯源机制 让真相跑赢谣言

网络谣言年年打击,却年年泛滥,从无中生有到深度伪造,从打“专家牌”到打“亲情牌”,新花样、新套路层出不穷。谣言为何屡禁不止?省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薛平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事后的“惩”而忽略了源头的“治”。

3月中旬,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透露,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聚焦10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打击网络谣言”位列其中。专项行动将采取清理存量、抑制增量、惩治源头、协同治理四方面措施打击网络谣言,还特别强调将建立溯源机制,对首发谣言信息的平台和账号加大惩处力度。

刘星泽认为,实现谣言溯源,少不了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的参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均已经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内容发布审查、网络安全管理、“通知+删除”等义务。4月7日,微信安全中心发布公告,针对编造、传播疫情相关谣言的违法违规行为,平台将依法对违规内容进行处理,并视其违规程度对违规账号进行相应处罚;微博发布消息称,累计排查清理疫情相关违规内容1.3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733个,其中对“青浦一‘大白’从29楼被人推下身亡”“上海出现穿婚纱做核酸检测”两类典型谣言予以辟除,共处置相关违规内容38条,处置账号13个。同日,腾讯、抖音等短视频平台陆续发布公告,对相关违规信息进行排查清理,并将持续发现、识别、打击谣言特别是涉疫谣言,抖音安全中心提醒用户通过抖音搜索“辟谣”进入辟谣专区,或“抖音辟谣”官方账号,第一时间获得事实真相。

薛平表示,实现谣言溯源,须借助技术手段,搭建起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摸清谣言产生源头,清除谣言滋生温床,同时,强化全民科普,增强谣言“免疫力”,让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才能真正还网络空间以清朗。

记者刘聪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