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正文
省考古研究院公布隰县瓦窑坡东周墓考古发掘资料
发表时间:2025-04-05 05:18:35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日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隰县瓦窑坡M25、M26两座东周墓的考古发掘资料。该资料显示,从墓葬形制、葬式葬具与出土的随葬品来看,这两座墓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晋国边地文化来源及人群构成的相对复杂性。

隰县瓦窑坡墓地位于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部3公里的黄土塬上。2005年,因为盗掘严重,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东周时期墓葬17座,其中有11座墓葬出土青铜器。2013年以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专家发现M25、M26两座东周墓的墓葬形制、葬式葬具与随葬品可谓别具一格,具有典型的晋文化特征。

瓦窑坡墓地M25出土的随葬器物共有27件。其中有2件个体较大的戈,由戈与矛头对应组成联装戟。这种戈援部有明显凸脊并与矛头组成联装戟的例子,侯马上马墓地M13墓和淅川下寺M2、M8等墓葬中都有发现,年代应该在春秋中期偏晚阶段。该墓中还发现有3件虎斑纹戈,属于春秋中晚期的物品。M25墓葬中出土的矮体车軎,器身有粟点衬地的疏朗蟠蛇纹。与此风格极为接近的车軎,流行于春秋中期偏晚的墓葬中,如临猗程村M1022、M1024、M1056等墓葬中都有发现。专家称,通过历年考古发掘资料,综合推断M25的年代相当于春秋晚期偏早阶段应是可信的。

瓦窑坡墓地M26为二次葬,未见有葬具,人骨保存极差,仅见盆骨与肢骨,叠压堆放于墓室中部,葬式、头向不详。出土随葬器物只有铜鼎、陶罐各1件,放置于墓室的东南部,与人骨相距约0.3米。

这种葬俗以往在三晋东周墓中非常少见。其中出土的铜鼎周身光素、足部细瘦。特征相近的鼎,在临猗程村墓地M0020等墓葬有发现。细瘦修长的鼎足,是春秋中期偏晚阶段器物的特征,该墓的年代大致相当于春秋中期偏晚阶段。(记者王媛)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