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远方的小患者急待输注造血干细胞,一方面是太原、榆次双城实施疫情管控。晋中红十字志愿者郭小鹏该怎样抉择?他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逆行“疫”线,只为救人一命。他交出的是大仁大义的诚信答卷。
一方面要恪守疫情防控规矩,一方面要让郭小鹏穿越“疫”线去救人。各级各部门该怎样选择?省、市红十字会与国家、省、市、区、社服中心、村各级各部门争分夺秒在一日间架设起绿色“生命通道”,通过点对点闭环转运方式助力郭小鹏实现救人梦想。他们交出的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为民答卷。
“这是晋中近年来23个捐献造血干细胞行动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次,可谓一波三折,步步惊心。直到现在,我们才敢说,在疫情大考面前,实现了捐献行动与科学防疫双胜利。”4月13日,当郭小鹏平安结束“7+3”居家隔离后,晋中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孟庆华悬了10天的心终于放下了。
事情缘起于2018年的一次无偿献血活动。那一次,郭小鹏献血之后,听晋中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讲起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他便毅然申请成为红十字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
这颗4年前埋下的爱心种子,在2022年机缘巧合下发芽了。今年1月,郭小鹏突然接到山西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说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正在治疗中的血液病患儿初配相合。3月,郭小鹏顺利完成高分辨配型确认和捐献前体检。根据中华骨髓库的安排,他的采集捐献日期定在4月6日。
在等待捐献的日子里,郭小鹏戒烟戒酒,清淡饮食,加强锻炼,只为以最佳的身体状态迎接采集捐献。
让郭先生没想到的是,四年的等待好像一转眼就过去了,但在最后四天,一切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按照与省红十字会的约定,4月3日早上7点多,郭小鹏从南砖井村出发,准备前往太原进行采集。不料,刚到村口便被疫情防控卡点的工作人员拦下了。原来,4月3日,太原市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部分区域实施疫情管控。同一天,榆次区发现1例确诊病例,而此人恰恰在南砖井村出现过。因此,当天凌晨5点,该村实施疫情管控。
如果捐献因“疫”而废,后果将不堪设想。据来自中华骨髓库的消息,按既定节奏,3月26日,远方的小患者已住进无菌舱,接受清髓处理。而且中华骨髓库中,郭小鹏是全国唯一与患儿配型十个位点全相合的。如果造血干细胞不能及时采集输注,患儿将命悬一线。
心系患儿生命安危,郭小鹏感到前所未有的责任重大。当天早上8点10分焦急万分的他把电话打给了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希望有关部门务必帮助他成行。
了解到郭小鹏的困难之后,一场架设“生命通道”的行动在基层治理体系途径上开始迅跑。
从4月3日早上8点21分开始,省、市红十字两手准备:一边等待榆次区的流调结果,一边启动多个应急预案。16点51分,榆次区流调结果出炉,郭小鹏排除密接、次密接,南砖井村被确定为疫情管控区。省、市红十字会协同相关部门研判,郭小鹏染疫风险较低。省红十字会紧急请示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协调晋中市、太原市的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以“点对点闭环转运方式”,于22点15分,将志愿者郭小鹏送达采集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该院马上把他安排进过渡病房里,为他进行加急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之后几天,全程做好防护,按原计划完成动员准备。
4月6日,郭小鹏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带着所有人的爱,空运至外省,开启了一段新的生命旅程。而他在完成捐献后,当晚就回到南砖井村的家中,开始了“7+3”居家隔离。
在命运攸关的时刻,作为一名红十字志愿者,郭小鹏用自己的凡人微光点燃了生命的希望,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生命赞歌!
记者 路丽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