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益 > 正文
参与志愿服务 事无巨细奉献一份力
发表时间:2025-04-03 18:22:55来源:山西日报

微光汇聚,星河万顷,一个个逆行的身影,成为这个春天最美的风景。他们可能是我们的四邻,可能是熟悉的同事,可能是陌生的路人。没有豪言壮语,转身奔赴一线,他们不求回报,默默地奉献力量和爱心,为我们保驾护航。他们的名字叫“志愿者”。

暖心团队   山西新青年应急救援队:   管控区内患者全时段就医的“摆渡人”

“先安排送做透析的居民,再统一送做产检的孕妇。”“北营社区有个高烧的小孩,着急送医。”“有居民怀孕之后出血的,下午两点左右送到太航医院检查。”

……

这是山西新青年应急救援队的日志内容。这支救援队的4辆救护车,每天穿梭在小店管控区内的各个街道和社区,成为患者全时段就医的“摆渡人”。

不停地接打电话队员们的嗓子都哑了

4月5日早6时30分许,居住在小店区的山西新青年应急救援队的队员们已穿好防护服,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这一天接送紧急就医患者的经历让预备党员王彦斌难忘:“要联系病人所在的小区,要询问行走的路线,要联系对接的医院……一天时间,我们接打电话就没断过,手机也始终处于充电状态。加上天气一天比一天热,我们又穿着全套的防护服,手套、脚套、护目镜、面罩、防尘帽,为了节省防疫物资,我们不喝水不吃饭,饿了就吃一块巧克力。”他已经记不清转运了多少名患者,能记住的只有握在手里发烫的手机,只有每一趟回来对车辆消毒的场景,只有安全将病人送往目的地的一幕幕。“有时候我们还帮忙取送药品,现在我的车上就有一包药,需要尽快送到患者家。”王彦斌说,因为不停接打电话,很多队员的嗓子都哑了。

每天每辆车转运患者百余人次

山西新青年应急救援队队长杨永平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他们是山西唯一一家有医疗团队的救援队和社会力量。这几天,31名队员轮流驾驶着4辆救护车穿梭在小店区,每天每辆车转运需要紧急就医的患者有百余人次,最高的一天达到140余人次。转运的病人有需要透析的,有外伤的,有术后拆线的,有发烧要住院的,有出院要回家的。他们送过最小的是一名出生只有3天的出院婴儿。

在转运一线,救援队队员每天从早6时30分开始,有时穿着防护服驾驶急救车转运患者,有时负责联系病人,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对接转运时间、安排转运路线,经常忙到23时之后。结束任务,他们会进行核酸抗原自检,留下一人一车夜间待命,其他队员或者到队里休息一会儿,或者回到单独居住的家中。“每天接触的病人很多,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我们都暂时不回家住。”救援队办公室主任姚文俊说,这几天,队员们都特别辛苦,但是大家毫无怨言。“尊敬的志愿者,你好,孩子已经回家,开开心心地和妹妹玩儿了。感谢你们的无私付出,在疫情防控之下,我们的生活才能正常运转,感谢有你们,负重前行的逆行者!感恩!谢谢!”这是救援队队员收到的转运病人家属发来的感谢短信,队员们手机里相似的感谢内容有很多。

对此,队员们表示,加入救援队的初衷就是想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这次能为家乡的疫情防控出力,他们特别开心。身体累了,睡一觉就能缓过来,只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有需要就医的患者可以联系社区,我们的医疗团队接到通知就能负责转运。”杨永平说。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

太原市小店蓝天应急救援队:   自掏腰包 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

自太原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由太原市小店蓝天应急救援队队长李宝义带领的24名队员,一直没有回过家,也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我们的队员主要做防疫消杀工作。每天早上六点多出队,经常是次日凌晨两三点才能回到队里休息,今天还不知何时收队。”4月10日晚,小店蓝天应急救援队秘书组组长白玲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白玲打开她4月份的工作日志,从月初开始,便是满满的记录。最让白玲难忘的,是4月3日开始的任务高峰。“从这一天开始,队里、街道的任务无缝衔接,队员们大多是连轴转,每天连续工作起码12小时以上。”白玲说,“由于大家都是冲在一线最危险的阳性环境中,所以只能吃、住在队部里,不能回家。”“队部里只有一张上下铺床,根本不够用,大家一开始是趴在桌椅上睡,后来人太多,桌椅不够用,队员们干脆把桌子挪开打起了地铺。队部里没有吃的东西,只有前一段时间队员们拿来的泡面,大家每天都吃泡面、喝矿泉水。”白玲说,“10天不能回家换洗,想给他们拿点洗漱用品,队员们说,有洗衣粉洗把脸就知足了,哪有时间洗漱。”

最近10天,队员们必“打卡”消杀的场所是各个疾控中心、方舱医院。4月10日下午,他们领到任务,要消杀一个特大面积场所,“五六个小时,大家全程都没喝水,也不敢喝,因为穿了防护服,不敢脱下。任务结束后,很多人真的快尿裤子了,脱下防护服首先冲往卫生间。”白玲说。

蓝天救援队来自各行各业,队员们没有一分钱报酬,即便是抗疫期间的吃住、开销、消杀物资、出车费用等,都是队员们自掏腰包。“每天出队前,救援队的装备组会提前检测装备、物资。队里年纪最大的一位大哥今年50多岁,是小店嘉节村的,退休以后一头扎在队部,平常出队也当仁不让。”白玲说,“有一天,队长李宝义给我们发来一张自拍照,大家的鼻子一下就酸了,想落泪,短短几天,队长苍老了许多。

山西晚报记者 张磊

凡人金句

小店蓝天应急救援队秘书组组长白玲:队员们又出钱又出力,也有人说我们真傻。但只有队员心里知道,支撑着大家往下走的是信念,是救援队“人道、博爱、奉献”的信念。太原市民的信任是最为珍贵的。

山西晚报记者孙佳森:志愿服务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些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包括小区物业工作人员、保安、清洁工、居民志愿者,以及社区工作者们,他们每个人每天的睡眠不足两小时,但是从他们身上看到的却是乐观、阳光的精神。他们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给居民安定、从容的信念。这次疫情防控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吾辈责任担当,每一个小我的奉献构成大我的祖国江山,肩头的使命、担当,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践行。

暖心镜头   一份特殊的党费

4月15日上午,太原市万柏林区下元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党费——一张匿名的便笺和总价值18000元的500箱矿泉水。

便笺上写道:“疫情这么严重,我也帮不上忙,那么多的党员和志愿者这么辛苦,我也略尽绵薄之力,捐赠500箱矿泉水,就算我交个特殊的党费吧!”落款:“一名共产党员”。

收到这批爱心物资后,下元街道疫情防控指挥部立即通过送货员联系到经销方,经销方随即查到网上下单人的联系方式。但经过联系,下单人说他只是中间人,捐赠者并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

山西晚报记者 李飞飞

暖心人物   “老外”伊丽娜为第二故乡出把力

4月11日,太原市迎泽街道并州路三社区的疫情防控现场,一位身穿志愿者红马甲的外国女性格外引人注目。她是伊丽娜,来自摩尔多瓦共和国,今年37岁,已经在太原生活了16年,并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我在社区微信群里看到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就给社区工作人员发了信息,不知道能帮上什么忙。我还特意说明了一下我是外国人,但是会说中文。”伊丽娜说。

伊丽娜中文讲得很好,和居民沟通毫无障碍。她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两栋老居民楼的信息搜集和通知工作。老楼没有电梯,需要一层层爬上爬下,挨家挨户登门,但她毫无怨言。她说:“天天做这种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我没觉得累。我认为在这个特殊时期就应该去帮社区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他们才是最辛苦的。”

4月11日早5时30分,伊丽娜早早来到社区,穿上红马甲就忙开了。“您好,可以下楼做核酸检测了。”“老人需要上门服务吗?”……伊丽娜逐个登门,认真记录着。

伊丽娜的爱人是太原人,他们在俄罗斯相遇相爱,2006年俩人回国结婚,之后一直生活在太原,现在他们的儿子已经9岁了,伊丽娜的职业是俄语外教。说起对太原的印象,她说:“太原人很友好,觉悟也非常高。这段时间,为了让疫情早点结束,大家都在尽自己的努力。”

山西晚报记者问起她为什么要当志愿者,伊丽娜说:“太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家在太原,我在这个城市生活、工作了这么多年,为这座城市尽我的一些力,是应该的。”

山西晚报记者 程颖 通讯员 程娜

有着30年党龄的公交司机楼上楼下通知居民

今年51岁的张晨斐是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一名825路公交车司机。车队位置在小店区,属于全域实行防范区管理的区域,不能去工作的他,4月11日到居住地所属的迎泽区起凤街社区报到,从入户排查到维护核酸检测现场秩序,他一直在志愿服务一线。

张晨斐负责的5号楼是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光爬楼梯,上上下下加起来有近百层。张晨斐说:“11日我们从早上6时一直忙到中午,直至消杀结束。”

4月12日12时30分许,张晨斐所在的起凤街社区志愿者微信群内又组织志愿者参加一次紧急核酸检测志愿服务,他来不及吃已做好的午饭,第一时间就下楼了。张晨斐先是赶到铁路宿舍核酸检测点,安排好现场布置,然后又主动上楼通知居民。因为这次是发现有密接后的紧急核酸检测,张晨斐把年轻的志愿者拦在身后,自己在前面敲门,通知住户下楼进行核酸检测。这一举动让年轻的志愿者觉得暖暖的。“我是党员,应该起到带头作用。”他说。

等到检测结束,张晨斐回到家中已是19时许,他的爱人急忙倒了一杯热水,把靠垫塞到张晨斐腰后。“放心吧,我没事,这点工作就当锻炼身体了。”怕妻子担心,张晨斐轻声安慰。

山西晚报记者 杨洲芬 通讯员 李静

刘家堡乡东草寨村菜农捐出两万斤生菜

4月13日,像往常一样,小店区刘家堡乡东草寨村张健健一家将地里成熟的生菜收割回来。生菜成熟的季节,是一家人最忙碌的时候。父母妻儿亲戚十来口人,忙活了一天,收割了1万多斤生菜。想为疫情防控出把力,哥俩一合计,有了捐菜的打算。

张健健哥俩把想法告诉了村干部,村干部十分支持。哥俩又把想法告诉了其他村民,村民们也纷纷响应。有菜的出菜,有车的出车,有力的出力。很快,筹集到两万斤生菜。

4月14日上午10时,装着张健健一家人爱心、装着东草寨村村民情谊的新鲜生菜启程了。每到一处,社区居民都为他们点赞。

从上午10时一直忙到次日凌晨1时,3辆车6个人分两趟跑了10个社区,终于把两万斤生菜送了出去。回到家已是凌晨2时。张健健回忆起一天的经历,久久无法入睡。

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

是记者也是志愿者 山西晚报十余名员工在一线

最好的致敬就是成为你!让自己活得有光!4月9日,我成为一名志愿者。4月10日,我被安排在老军营第二社区设置在太原市第三实验小学东门外的核酸检测点位。

我的志愿服务工作,从10日晚开始。先是加入安装帐篷的行列,后来又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搬运桌椅和安全锥筒,设置警戒线……一直到11日凌晨1时,把基础的设施准备工作做完。

短暂休息不到4个小时后,11日早5时30分,又到集合时间。抵达现场后,大家按照各自的责任分工,又忙碌起来,有的摆放指引牌,有的张贴两米线,有的分发防疫物资……为了不让大家过于劳累,社区干部们已经提前和志愿者们沟通好每个人的工作,完成后即可撤离。但现场的志愿者却没有丝毫懈怠,完成自己的事情后,又马不停蹄投身其他工作中。维护现场秩序、引导居民有序排队登记信息、规整防疫物资……每个人都是多面手,随时应付处理现场的各种问题。

当然,还要迎接居民的种种疑问:“我上周才打了疫苗,能做核酸检测吗?”“我现在是黄码,已经做过两次核酸检测了,需不需要再做一次?”“孩子还不到三岁,用不用做核酸检测?”……面对林林总总的问题,志愿者既不能“无可奉告”,让居民继续在现场转悠,增加感染风险,也不能“信口开河”,把未经核实的回答随意传播出去。每每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必须要询问社区工作人员、现场指挥人员等,以给出最准确的回答。

为了保护志愿者,核酸检测现场给大家配备了防护服等防护装备。我是7时穿上防护服的,刚穿上时,由于气温还不算太高,虽然感觉有一些不透气,但不至于太难受。等到9时以后,气温上升,阳光照射明显增强后,额头上已经布满了汗珠,也能明显感觉到后背开始潮热。临近中午,分明能感觉到自己已经被汗液牢牢包裹,透不过气。怕虚脱,得赶紧补充水分,可面对社区干部、热心居民硬塞过来的矿泉水,却不敢打开。因为喝水后,一旦需要去卫生间,意味着身上的这件防护服作废。

点位检测工作结束,终于能脱去已经穿了6个多小时的防护服。刚拉开衣服的拉链,立马就感觉到一股凉风“唰”地一下钻了进来,索性把拉链一拉到底。褪去防护服,身子舒爽起来,任凭湿臭汗气四溢。紧接着,又掀掉防护帽,露出了压得软塌塌、湿漉漉的头发。“这简直就是天然的免费汗蒸呀!”几米外,一位志愿者一边开玩笑,一边奋力地揪扯掉身上的防护服。和我穿着卫衣套防护服不一样的是,他穿着一件短袖套着防护服,大量的汗水将胳膊和防护服都粘在了一起。

现场场地面积不小,只要有人停留或途经的地方都得进行消毒,且必须喷洒到位,检测区、物资区、测温区、录入资料区等几个位置因其特殊性更是要进行重点消毒。这样一来,每次背着满满一箱消毒剂出发,喷洒一圈再返回时,消杀箱里的消毒剂已经所剩无几了,不得不再次将一瓶含氯84消毒泡腾片倒入罐中,而后再步行至七八百米外的水房,装满水调配匀后再背回来。如此循环反复。从早晨7点多到下午1点半核酸检测结束,来来回回不下十几趟,两个肩膀的酸痛感,真是只有自己知道。

据我所知,连日来,山西晚报员工孙佳森在万柏林区兴华街道建机巷社区加入志愿者队伍,参加核酸检测等志愿服务工作,身在迎泽区的王凯、身在小店区的孙轶琼和薛建英、身在杏花岭区的李婕等十余名员工志愿服务在抗疫防控一线,用记者之外的另一个身份服务大众。

山西晚报记者 胡斌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