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 > 正文
“我们沾了农业生产托管的光!”——记武乡县艳玉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建者李艳兵
发表时间:2025-04-05 05:18:35来源:

武乡县分水岭乡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深松整地。本报记者欧志强摄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4月26日,李艳兵装配好旋耕机,驾驶着自己新购置的雷沃牌大马力拖拉机,来到村民李建兵家的耕地。伴随着阵阵马达声,犁铧翻开了泥土,种子播入蕴涵着希冀的沃土。

今年57岁的李艳兵是武乡县分水岭乡玉品村小有名气的能人,瓦工、木工、焊工、机械维修样样精通,地里的农活更是不在话下。多年来,除耕种自家的19.2亩耕地外,李艳兵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打临工上,东家建房,西家盖屋都来找他,凭着自己精湛的手艺,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李艳兵因操作机器失误导致左手残疾,无奈之下,只好放弃多年来养家糊口的手艺,一门心思扑在了种地上。

“当时想,只要自己肯下功夫,种地收入也一定不会差。许多农民不愿意种地,是因为不懂得利用农业机械等先进设备。”李艳兵说。4年时间里,他陆续购置了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薄膜铺设机、联合收割机、打谷机等农机设备。

“一开始只是零散地为农户提供一些旋耕、播种、收割等有偿服务。”李艳兵说。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鼓励下,去年他联合其他6户村民成立了武乡县艳玉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始接受村民农业生产托管,共托管土地950亩,合作社纯收入突破了10万元。

今年,武乡县通过政府主导、主体参与的方式,鼓励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农业生产托管。艳玉专业合作社接受托管面积达到了1970亩。“我们沾了农业生产托管的光!因为有了好政策,我种地的信心更足了。”谈及今年种地收入时,李艳兵信心满满。

“农业生产托管太好了!”今年67岁的村民李保明说。去年他家的12.6亩耕地全部托管给了艳玉合作社,收获玉米2万多公斤,除去种籽、化肥、农药和2230元的托管费用,纯收入差不多4万元。

“注意坡度,太高了不行。同时要保证2.2米的种植带,玉米和大豆的间隔不少于60厘米。”在耕作现场,记者见到了艳玉专业合作社“90后”社员李东东,他正驾驶着拖拉机旋耕土地,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做着准备。

“每亩玉米最少可收入1000元,再套种豆子,还可多收一季大豆,只要大家算清了账,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就不再是难事。”玉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峰说。

入春以来,分水岭乡围绕春季农业生产的需求,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面向农业专合作社、种粮大户等主体,重点开展深松整地、起垄覆膜、垄沟种植等机械化旱作技术推广和指导服务,推进机艺融合,提升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目标。

“国家给予一定补贴,省市县积极配套相关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大力提倡农业生产托管,做到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分水岭乡党委书记李山红说,今年分水岭乡签约农业生产托管土地5700亩,目前土地已全部平整完成准备播种。

记者欧志强 通讯员赵海鹏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