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快速诊断 精准治疗 多学科诊疗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
发表时间:2025-04-04 12:15:53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相信很多朋友门诊看病时都有这样体验,针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症状,看了几家门诊,不同的医师给出的诊断并不相同,反而让患者拿不定主意,结果继续选择更权威的医院再次就诊,一圈下来耗费的时间和金钱无法估算。对恶性肿瘤这种疾病来说,患者及家属更加渴望获得明确的诊断、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2021年上半年一度登上热搜的“北医三院医生反应肿瘤治疗”事件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肿瘤治疗的规范性问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现有医疗资源获得最有效的方案治疗恶性肿瘤,多学科诊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已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重要医学模式之一,其目的是使传统的个体式、经验式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小组协作、决策模式,以患者为中心,针对特定疾病,整合医疗资源,依托多学科团队为患者确定最佳诊疗方案,不断提高医院的专业水平和诊疗服务,进一步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该模式有以下优势:

1.提高医疗质量

  多学科诊疗实行“多对一”的医疗诊疗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临床科室的专长,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协作,实现肿瘤规范化、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措施,降低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的决策成本,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提高医疗安全性

  多学科诊疗可以弥补专科医生的局限性,使医生能从整体角度看待问题,特别是涉及医疗安全环节的疑难、复杂病例的诊疗,基于循证医学,结合临床实践,共同商讨、群策群力确定诊疗方案,使高风险患者得到了合理的救治,在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利益的同时规避了医护人员医疗风险的暴露。

3.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

  多学科诊疗扩大了医患沟通的着力点,患者和家属面对专家团队能够充分交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们虽然能从互联网上得到更多的有关疾病治疗的信息,但不可否认一些信息夸大事实虚假宣传,从而导致患者作出错误的抗肿瘤治疗决策。多学科诊疗帮助患者或家属纠正错误认识,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临床决策和执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4.医师跨专业交流学习

  通过多学科得出个性化的诊疗方案,使患者获益扩大。不过,患者并非多学科的唯一获益者,对许多医生而言,多学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虽说“术业有专攻”,一个学科时间久了积累了很多专业性的经验,但思维难免会受限。在多学科中,通过不同学科间专家的讨论,可以使医生更加注重全方位地考虑问题,以学科交叉来弥补分科太细造成的知识不足、不深、不透的问题,以会诊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联合,发挥以疾病诊治为核心的优势学科辐射带动作用。

5.缩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时间

  传统会诊虽然请多科会诊,但各科没有交流,是“马路警察,各管一段”,多学科模式通过构建协作机制,学科团队合作减少了患者重复就医或因不同科室的不同意见产生的徘徊,促进了各个科室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使各科室之间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安排最佳的治疗时机。

6.改善就医体验

  肿瘤患者及家属对改善就诊体验有着强烈的需求,多学科治疗模式由先前的“单兵作战”变为“协同配合”,由“以疾病为中心”改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从能看上病变成看好病,复杂疾病更需精准治疗。在丰富患者就医体验、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提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各大医院都相继开展多学科诊疗活动,并开设多学科联合门诊,患者只需挂一个号,就能同时看诊多位专家,专家团队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为患者量身定制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连续性的综合诊疗方案,真正实现让患者“跑一趟”便可得到全面的诊疗。如果在就诊过程中遇到以下情况可选择学科门诊:
  1.疾病比较明确,已经看了多家医院、多个科室,但治疗效果不好的;
  2.到处跑医院、看医生,但查不出是什么病;
  3.病情复杂,需要多科专家协同诊疗的;
  4.诊断明确,但病情涉及多学科、多系统、多器官,需多科专家协同诊疗的。
  多学科诊疗这一新兴的治疗模式为中国医疗机构所学习及引进,各大医院在其实施阶段也遇到不少阻力,但发展方向是科学的,符合广大百姓需求的。国家卫健委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中将多学科诊疗作为十大创新医疗服务的首位,正说明在国家的推动下,多学科诊疗模式将逐步发展成肿瘤疾病患者未来看病就医的主要模式。(作者:山西省肿瘤医院 王华)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