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去时无畏归来无恙 他们千里奔赴用生命守护生命
发表时间:2025-04-04 12:13:56来源:山西晚报

5月30日,经过30多天的奋战,山西省援沪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凯旋。他们是一个个平凡的医务工作者,也是一个个不平凡的白衣天使。他们去时无畏归来无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最美逆行者”!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他们在援沪期间的点滴故事。

晋城援沪医疗队

精准救治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赞扬

“我们现在酒店进行隔离,再过几天,隔离期满,就能重返工作岗位了!”6月9日,从上海返回11天的晋城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副护士长李娜娜,根据当地防疫政策要求,与援沪医疗队其他队员在晋城市区某隔离酒店休整。5月30日19时,晋城市援沪医疗队63名医护人员结束在上海的奋战,顺利返回晋城。

血液透析队短时间掌握各种机型

4月25日上午,根据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部署,来自晋城大医院、晋城市人民医院、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泽州县人民医院、阳城县人民医院的5名护理人员组成的血透医疗队先行启程奔赴上海。4月26日凌晨4时,由晋城市人民医院、晋城大医院、晋城市妇幼保健院抽调由院感科、呼吸科、肾内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心内科、消化科、神经内科等专业58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援沪医疗队乘大巴前往太原,然后乘机直奔目的地——上海。

第一批抵沪的血透队的“五朵金花”分别是宋博、杨林荫、常艳艳、原林娇、张冰心,她们被编入山西省援沪医疗队第三分队,支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

上海六院临港院区肾内科承担了来自上海各家医院200余名新冠阳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和相关疾病的治疗任务。

人们有所不知,新冠病毒不仅会加重尿毒症患者心梗、脑梗、心衰、感染、消化道出血等风险,而且在透析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糖、低血压、内瘘闭塞及心血管意外事件,甚至部分患者几天内迅速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需要转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

血液透析过程中,众多新冠阳性患者与医务人员集中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医务人员操作机器及治疗时需与患者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感染的风险显而易见。

更让她们没想到的是,上海六院临港院区的透析机型、血滤机型种类繁多,很多机型队员们此前完全没接触过,一时间给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面对工作困境,“五朵金花”边工作边学习,请教当地医护人员、网上搜寻教程,很快就掌握了各种机型的操作流程。她们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得到了上海市卫健委、山西省卫健委、上海六院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教授等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整建制接管医院的一个病区

来自晋城的63名医护人员,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精兵”,其中不少人是参加过晋城支援湖北医疗队及当地新冠肺炎病例救治的“老将”。其中,李娜娜就曾经参加过晋城市新冠肺炎病例救治工作。

李娜娜清楚地记得,4月26日23时,援沪医疗队抵达上海,经简单休整,于4月29日入驻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作为上海市首个转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周浦医院的确诊病人多,危重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多,年龄跨度大,救治压力大。

了解到晋城市援沪医疗队的“阵容配置”后,周浦医院表示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好这支精锐的救治力量,决定由援沪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医院一个51张床位的病区,全面负责病区工作。

晋城援沪医疗队驻地与周浦医院之间需 4小时车程。为了科学、规范、高效、安全地开展救治工作,真正做到“打胜仗、零感染”,晋城援沪医疗队队长、晋城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侯志云立即组织医疗队员成立临时党支部,并组建了院感小组、医疗小组、护理小组等,带领各小组集体制定了感染控制流程、医疗救治标准化流程、护理工作制度、排班制度等,进行全方位的岗前培训。

在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后,担任病区临时主任的晋城援沪医疗队副队长李雪琴鼓励队员们:“疫情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得多,现在这里就是我们的新战场,要拿出我们晋城人的精神来,攻克疫情,再苦、再难,我们都要攻下这个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们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的队伍。”在随后的工作中,每天上午,李雪琴带领医护人员准时查房,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尤其对危重病人及时复查相关指标,随时调整、优化治疗方案。

在全体医护的精心配合下,一个个危重患者得以很快出院,精准的救治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赞扬。在近30天的时间里,整个病区共治愈出院80余人,年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8岁,累计护理患者352例,收到表扬信9封、锦旗4面、表扬视频1个。

40多名医护人员写下入党申请书

晋城市援沪医疗队抵沪后临时党支部随即成立,12名党员冲锋在前,接管病区率先进舱的是党员,第一个上夜班的是党员,每日负责全体队员核酸采集的是党员……在党员的带动下,援沪医疗队的40多名医护人员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晋城市援沪医疗队队员中,90后队员超过60%。晋城市人民医院护士姬诗琪不到22岁,是援护医疗队中最年轻的队员。出发前,有人问她:“到疫区工作,你不怕?”她回答:“我不怕,我愿意。”

5月30日19时,当援沪医疗队乘坐的大巴驶入晋城时,在警车护送下,沿途街道一路绿灯。眼前情景,让侯志云落下了眼泪,“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一名普通医者的坚守。”

记者 李吉毅李娜娜

临汾援沪医疗队

“天使妈妈”收到家乡寄来的礼物

5月30日,由临汾市人民医院、临汾市中心医院、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的191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临汾援沪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载誉而归。“阿姨,加油!”“我们会照顾好陈奕彤同学的。”“希望你们早日消灭病毒,平安归来!”

5月中旬,在一个充满爱的日子里,临汾市支援上海医疗队队员于丽收到了一份来自家乡的“礼物”——女儿所在班级为她精心制作的加油小视频,让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她备受感动和鼓舞。

于丽是临汾市中心医院普外科的一名护士,从事护理工作已有15年。当她接到紧急支援上海的通知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平日忙于工作的她很少陪伴孩子,此时又要奔赴千里之外,不由地对孩子充满愧疚。9岁的女儿陈奕彤虽然对妈妈万般不舍,但还是故作坚强:“妈妈,我支持你!我知道上海‘生病’了,也知道有许多生病的人需要你照顾。”

陈奕彤就读于尧都区临钢小学教育集团三(4)班,班主任高艳霞得知这件事后,特意给于丽发去了“加油打气”的微信:“我知道,孩子是你最大的牵挂。你放心,孩子交给我!”老师的这句话,让于丽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瞬间落下,她可以心无旁骛地冲锋在抗疫第一线。“妈妈,你知道吗?你现在是我们班同学的英雄、偶像!”“妈妈,我现在可是‘班宠’,老师和同学常常帮助我、照顾我。”远在千里之外,全心投入战“疫”的于丽虽不能经常与孩子视频通话,当看到女儿从一个爱哭的“娇气包”成长为坚强的“小大人”时,她对帮助、关爱孩子的老师、同学充满感激。

此外,班主任高艳霞精心组织同学们利用一周时间,通过绘画、手工、录制小视频等方式为于丽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祝福,表达对白衣天使的敬佩之情。特别的时刻、特别的祝福,让身在一线的于丽十分感动。“面对疫情,于丽和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不得不先放下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责任,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彰显使命与担当、英勇与无畏。”高艳霞有感而发,“你们守护着人民的安康,我们守护着你的牵挂。放心,我们会尽全力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努力做最美逆行者的坚强后盾。在这样‘双向奔赴’的爱与努力中,一切美好将会如期而至。”

当时收到这份沉甸甸的爱,浓浓的暖意顿时涌上于丽的心头,她湿了眼眶,“老师和孩子们的鼓励,给了我更强大的力量和信心坚决打赢这场战‘疫’,圆满完成支援上海的任务。”

记者刘江李静

长治援沪医疗队

精心照护老年患者 处成了一家人

长治市援沪医疗队92名队员全部由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和济两家医院选派医护人员组建。5月27日,他们圆满完成在上海市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援沪任务,该院为医疗队举行了简短隆重的欢送仪式,对在危难时刻不远千里紧急驰援上海的医疗队员表示衷心感谢,向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无私奉献的山西医务人员致以崇高敬意,并赠送了感谢信、抗疫画作。

除了输液扎针,还帮患者理发刮胡子

长治市援沪医疗队承接着闵行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监护室病区的医疗救治任务,该院也是闵行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收治患者以高龄为主,部分存在失能或半失能,生活自理能力差,病情复杂多变,护理任务繁重。

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住着一位94岁高龄的丁老先生。在医护查房的过程中,这位94岁的老爷子闹起了“小孩儿”脾气,不肯配合治疗。

在和家属视频沟通后了解到,丁老先生一生为人正直,工作认真严谨,护理小组经过讨论,根据丁老先生的情况选派党员突击小组的队员们前去安抚。丁老先生仔细端详突击小组队员们身上的党徽,亲切地说道:“我认识你们,你们都是党派来的医生和护士!”

在治疗过程中,丁老先生成了病区里的“宝贝”,每位队员都会被他“叮嘱”几句,大家也都愿意听他讲年轻时候的红色故事。

在护理团队的精心照护下,丁老先生顺利出院。家属非常感动,在视频通话期间,他们诚挚地说出了这样的话语:“医生,你们不仅救人,还救心呐,真心感谢你们。”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在援沪过程中,护理工作面向的老年患者居多,但长治市援沪医疗队的队员们总是主动服务患者,在做好基础护理治疗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除了“一针见血”的技术,还有“大展身手”的理发、刮胡子的技术。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云”探视解决了患者和家属的需求,用温暖和爱点燃了希望,为亲情之间搭建了零距离的桥梁。

和患者成了非常熟悉的“家人”

暴岳清是长治市援沪医疗队的一名队员。她说,在援沪期间收获了太多温暖和感动。在这里,患者们总是不断地表达着感谢,特别是竖起大拇指夸赞:“你们山西医疗队是最棒的!”

5月17日,暴岳清下夜班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酒店,洗漱消杀完毕后,躺在床上打开微信,惊喜地收到了上海患者家属发来的感谢信,顿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有价值的。看见患者指甲长了,却没带指甲刀,暴岳清便给他们带了一些生活必需品,有脸盆、尿不湿和指甲刀等,一个小小的举动,一个小小的微笑,一句关心的问候,患者都记在了心上。

每次走进病房,暴岳清都会被56床一位87岁的老奶奶感动,“她总是能从许多‘大白’中,听出我的声音,亲切地叫一声‘小暴’。老奶奶和她女儿同时感染了新冠,为了方便照顾,便把母女俩安排在了同一个病房。一天天地接触下来,我们都成为了非常熟悉的‘家人’。”暴岳清说。

那天,暴岳清正好上夜班。晨起,老奶奶怎么都不配合护士抽血。无奈,大家把暴岳清喊到了病房。原来是老奶奶这几天浑身没劲,对战胜疾病没了信心。了解原因后,暴岳清低下头摸了摸奶奶的额头,像哄小孩子一样哄着她:“奶奶,听话啊,你浑身没劲是因为你电解质钠低,我们需要再复查一个电解质,看治疗效果怎么样。你每天说我们辛苦,希望我们能早些回家,我也同样希望您和女儿能早些回家,奶奶是最棒的,加油!”暴岳清说,虽然奶奶看不清她防护服下的面孔,但她还是和奶奶扮了个鬼脸,风趣地说:“奶奶,我可是要检查你每天完成的作业怎么样了啊。”

听到她这么说,奶奶竟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说了句“小暴,我听你的话,不给你们添乱,我们一起早日回家!”好熟悉的称呼,暴岳清说,她并没有说出自己的名字,但奶奶竟然能从厚厚的防护服下听出来她是谁,顿时觉得自己身为护士,能在抗疫一线去爱这些人,是此生的荣幸。

暴岳清说记得刚来上海时,看到璀璨灯火下,空荡的街道安静得让人心疼。而如今再看着街上渐渐增多的身影,感觉上海的烟火气在逐渐恢复,她和同事也可以放心回家了。

“微光虽渺,万丈成炬!全国无数平凡的‘微光’,都将汇聚成炬,温暖着这座城市,同时也照亮患者回家的路。”暴岳清感慨道。

记者 张文举李鑫

晋中援沪医疗队   一句“大白,谢谢侬”再累也值了

5月30日,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晋中市第三人民医院、晋中市中医院、介休市人民医院、祁县人民医院、太谷区人民医院的66名优秀援“沪”医疗队员顺利返回晋中。在上海战“疫”最前沿,他们用最坚定、最暖心的行动,彰显着磅礴的“青春力量”。

除了治疗,还要对患者进行生活护理

继4月25日,晋中市首批10名血液透析专业护士抵沪后,由晋中市中医院副院长王灵萍带队的第二批医护人员于次日15时抵达上海,19时入住酒店。

4月27日,6时30分集合,7时30分培训、分组对接,8时出发,12时完成采样任务……在忙碌中,他们正式开启了守“沪”战“疫”。

来自晋中市中医院的丁琼,是我省援沪第九医疗队护理小组组长。入沪后,包括丁琼在内的晋中部分医护人员协助上海杨浦区完成核酸检测采样任务后,经过协调、对接、培训、分工、定制度、定流程等一系列工作,进入上海市市东医院开展医疗援助工作。

护理、交流、座谈、开视频会议、处理各类应急事件以及每天上报汇总工作日志……在工作中,丁琼全面负责队里的护理任务,常常会忙到凌晨一两点。

其间,丁琼在参加上海市市东医院联合护理部工作会议时,提出的设计建立俯卧位通气评分表、通过评分确定适用人群及适用时间等建议,受到大家一致好评。而她带领的护理团队,凭借着专业的传染病护理能力,受到了上海市市东医院院领导的表扬和肯定。“我们所护理的患者年龄偏大,除了治疗,就是生活护理,需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状态,比如送饭、送水到床头,口服药一定要发放到患者嘴边,看着他们服下,还要协助他们上厕所等。”丁琼说,工作虽小,但都关系到患者的安危,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大家必须要做,更要做好。

返晋前,丁琼曾经护理过的一位年过七旬的患者薛先生,专程给她写了一封感谢信,赞扬她“有一颗赤子之心,把温暖留给人间,体现出白衣天使的崇高美德。”随信附有这位老人的住址、电话,老人邀请她在疫情结束后到他家做客。

丁琼说,援沪期间虽然很累,但是患者们的一句“大白,谢谢侬”,就足以扫清大家身上的疲惫。

手绘漫画为上海人民展示山西美景

在上海战“疫”一线,晋中66名医护人员用汗水和辛劳照护每一位患者的同时,也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和由衷的感动。

杜娟是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在上海市市东医院心内科第一次单独值夜班时,她就一次性收治了8位患者,一晚上没休息。面对工作的艰辛,每次累到话都不想说时,总有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让她瞬间充满力量。

杜娟介绍,自己曾接收过一位84岁的老人,“听力不好,也不会说普通话、不识字”,同病房的一位50多岁女患者得知情况后,不仅积极主动帮助她与这位老人进行病史沟通,还反复对他们不远千里支援上海表示感谢。还有一位年轻的患者在使用了杜娟的签字笔后,不仅细心地用酒精消毒,还叮嘱她“要注意防护”。

介休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副护士长张霞,是我省援沪第十五医疗队的一员。援沪期间,在酒店、医院两点一线的工作之余,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她,利用难得的休息时间,用细腻的画笔记录着“大白”们在上海的全力战“疫”,同时也向其他医护人员及患者们展示着家乡的美景。“我把家乡的绵山和张壁古堡画到防护服上,希望给病房里增添一点色彩,给患者带来希望。”提到创作漫画的初衷,张霞说,“病房里大多数是老年人,等疫情过后,希望他们带着家人来我的家乡,欣赏绵山美景、感受千年古堡的厚重文化。”

一幅幅暖心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个令人敬佩的故事。张霞说,“通过漫画记录,不但充实了医疗队的生活,也为队员们留下难忘的记忆。”当她将这些漫画作品送给“战友”时,大家纷纷表示“太有纪念意义了”。

记者张杨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