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永济市禾丰家庭农场自成立以来,注重农机新装备的投入和粮食优质品种的繁育推广,采用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耕种规模迅速扩大,收益不断增加,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引领当地农业发展的“领头羊”。
投入新农机
近日,在永济市城北街道东伍姓村一片开阔的农田里,一辆样式新奇的机械正在地里作业。一旁的永济市禾丰家庭农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玉米大豆播种一体机,是农场众多农机中“最年轻的一员”,一周前刚刚购置。
成立于2014年的永济市禾丰家庭农场,是一家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的家庭农场,从农场成立时的仅10多亩地,发展到如今的流转、承包了1700多亩地,在董村农场和伍姓湖农场分别拥有一个种植基地。
采访当天,在东伍姓村另外一片麦田里,一架无人植保机正在进行“一喷三防”作业。麦田中央,站立着一排26个可360度灌溉的可移动式喷灌杆。农场工作人员介绍,农场在播种、施肥、浇水、喷洒农药、收获等全程管理环节的机械化程度都很高,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
“现在的耕种技术越来越先进,催生了很多新型农机,经营农场这几年,我们光播种机就先后使用过普通播量的播种机、半精量播种机、精量播种机。”农场主王芝芳说,“农场成立8年时间里,他们仅在农机方面的投资就达上百万元。大型喷药设备和无人植保机的使用,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及时准确地进行病虫害防治。特别是这两年,农场小麦的条锈病、玉米的红蜘蛛病虫害得到有效防治,确保了粮食稳产高产和品质的不断提升。”
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农场既注重规模数量,又重视粮食品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的双提升。对于流转过来无人种植的贫瘠和盐碱地,农场通过打深井、铺设地埋管、增设喷灌设备,以及机械旋耕深耙深翻、利用秸秆还田等方法和技术,增加土壤肥力,改良疏松土壤。
如今,农场新打深井2眼,铺设地埋管5000余米,使1700多亩地全部实现了喷灌和微灌,实现了水肥一体化,在节约人工和化肥投入的同时,还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品质。
“农场的农机不少,但农忙时就不太够用了,还得邀请周边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来帮忙。”王芝芳说,下一步,农场打算把地里的喷灌设备换成更先进的自走式卷盘喷灌机,其他农机也要更换成最新的,进一步解放人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率。
繁育优质种
上午11点多,忙了一早上的王芝芳才坐在地头吃早饭。
“昨晚没风,打药效果好,我们在地里加班给小麦‘一喷三防’,一直忙到今天凌晨4点半,今天早上6点又继续作业。”王芝芳边吃馒头边介绍,最近田间管理活儿比较多,小麦得“一喷三防”,大豆、玉米种子得拌药……“农业受天时地利影响较大,我们要抓紧一切有利时机进行农事作业。”她说。
吃完早饭,王芝芳又“全副武装”进入另一块农场流转的麦田,埋头观察小麦新品种的后期表现以及病虫害情况。
“这块地种的是烟农1212,麦穗多,麦粒保满,成穗率高,它的每个生长节点,我都要做记录。”王芝芳说,去年雨水多,这块地是12月下旬才种上的,现在能有这么好的长势,离不开农场超常规的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选了个好品种。
在多年的粮食种植中,农场每年都确保所有的小麦种子是优良品种。除此之外,农场还承担着全市的小麦良种繁育工作。从2017年开始,禾丰家庭农场被运城市种子公司、永济市种子公司选中,繁育粮食优质种子,每年订单式供应种子。“我们用优质种子播种,在生长过程中按要求去杂提纯,每年繁育的种子除了农场留用外,还要向种子公司提供100万公斤的优质种子。”王芝芳介绍道。
说起去杂提纯,王芝芳坦言“这道工序比较麻烦”。人工去杂提纯,即去除杂苗,提升种子的纯度,全程必须人工来做。七八个人从4月下旬开始一直忙到5月中旬,才能把千亩麦地提纯两到三次。5年来,农场连续承担运城市种子公司的小麦种子繁育工作,先后繁育出烟农19、冀麦22、山农22、舜麦1718、良星99、晋麦47等优良品种,累计向社会提供优良小麦种子500余万公斤,增加社会效益5000万余元,小麦单产平均达到600公斤以上。
在玉米种植上,农场积极引进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晋单52、先玉335、大丰30等优良品种,先后生产优质玉米300万公斤以上,为当地粮食连年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场以经济效益为引领,积极实施机械化、现代化、标准化、健康化生产操作技术,在推进农场经营管理科技领先理念的同时,也成长为当地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一个家庭农场典型。
胸怀“大格局”
今年,国家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永济市禾丰家庭农场积极响应号召,计划在两个基地种植1000亩。
在伍姓湖农场种植基地,玉米大豆播种一体机正在缓缓前行。趁着它停在地头装种子、肥料的当口,我们才得以细细打量这台新机械——机身后有一排6个半透明的种子盒,种子盒上面是肥料槽,可以种、肥同播。
“玉米大豆同时播种,相较只播一样难度大些。因为种子不一样,肥料不一样,种植结构不一样,播种的技术要求都不一样。机械种得较慢,一天只能种80亩—100亩。”王芝芳解释道,农场采取的是“4+2”模式,即同时播种4行大豆、2行玉米,这样便于管理,也便于收割,对空间的利用率也较高。
凭借多年的种植管理经验,农场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种植小麦、玉米的办法。同时,在自身壮大的基础上,农场还积极带领周边农户种植致富,把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群众。多年来,农场示范带动300余户种植户发展粮食种植,种植面积1万余亩,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经营农场这几年,我越来越觉得,做农民不能只盯着市场和效益,不能有小农意识,而是要有政治站位。作为种植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该有这个觉悟,企业有企业家精神,农民也得有现代农民精神,我们要与时俱进,有大格局、大视野,做个‘大农民’。”王芝芳说。
下一步,农场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优化生产经营结构,提升管理方法,探索家庭农场更好的经营模式,培育自己的品牌。同时,利用先进农机设备和科学技术,完善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农场档次,逐步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民情,属于自己的新路子,不断强化示范效应,继续造福“三农”。
沈佳 范娜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