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里小学学生诵读纪念碑一侧的石刻诗——《未来可期》。 吴云生摄
北里小学学生接受禁毒教育。师振华摄
北里红色教育基地。近一年来,河津市共有147个基层党组织、1000余名党员干部在此接受红色教育。师振华摄
北里村法治宣传广场毒品整治纪念碑。师振华摄
运城市河津市古称“龙门”,素有“秦晋咽喉,西北门户”之名。上世纪80年代,该市以丰富的煤矿、繁荣的经济,吸引了众多外来人员来此打工。2019年12月、2020年9月,河津市因毒品问题先后被山西省禁毒委和国家禁毒委重点关注,北里村就是重灾区之一。
痛定思痛,河津市公安机关以北里村为重点,织牢禁毒防线,通过打造禁毒宣传一条街、成立毒品检测中心、建立高标准社戒社康中心、设立缉毒警务站,推进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联动,邻里守望、警网融合的网格化治理……下狠手、出实招,困扰河津40年的“毒刺”终于根除——2021年12月,河津市通过国家禁毒委验收,顺利“摘帽”。
如今,走进北里村,一条条整洁的街巷、一排排崭新的宅院、一张张开心的笑脸,都见证着这里从“毒患重点村”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可喜蜕变。
A痛下决心根除“面面之祸”
“老宁,又来啦?”7月5日,正在村口花园修剪苗木的村民老李隔着老远就大声喊道。
“是哩么,来看看大伙儿……”河津市公安局局长助理宁英奎热情地向老乡打招呼后,向记者如数家珍地介绍起北里村。这个村三面环沟、一面平原,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业村,全村现有1397户4479人,耕地5200亩、荒沟5000亩,原来很多土地都撂了荒,不少家庭涉毒,历年被抓获的制贩吸人员超过200人。
“北里村是河津毒品问题的主要根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种被本地人叫做‘面面儿’的咖啡因毒品在北里村悄然蔓延,辐射周边市县。”河津市赵家庄街道党委副书记杨冬梅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公安机关持续打击制贩和吸食“面面儿”违法犯罪,但因其制作简便、成本低、利润丰,屡打不绝、屡禁不止,消停不了几年就再次沉渣泛起。
“先是个别人贩,后来就有人开始悄悄加工,再后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听到有人被抓的消息。”北里村退休村干部李万福痛心地说,毒品让很多村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同时,攀比之风日盛、不劳而获滋长,人情冷漠、乡情冷淡。
“‘面面之祸’不除,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信任!”河津市委发出迅速打响“扫毒害、斩毒源”禁毒人民战争的动员令。以北里村为重点,彻底根除赵家庄毒患。
针对北里村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河津市公安局经过充分考虑,选派年富力强的警务训练中心负责人李敬泽到北里村担任了第一书记。
“党委领导,三级书记抓禁毒;政府负责,部门协同扫毒害;公安牵头,全警全链斩毒源;公众参与,全民发动清毒患。”在省禁毒委和运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河津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向毒品宣战!
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禁毒宣传深入人心,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强化落实,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督导问责形成倒逼,网格管理、重点抽检的监督机制织密防线,捣窝点、斩链条、战茶碱、断毒源全链条打击支撑引领缉毒实战……。
“被告人李某元犯贩卖、制造毒品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21年12月30日,在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随着法槌落下,一起历时一年侦查,涉及六省七市、6个贩毒层级,涉案21人的特大贩卖、制造毒品案一审宣判。
“只要痛下决心,就没有干不成的事!2019年以来,我局重拳出击、尽锐出战,先后捣毁9个制毒窝点,收缴咖啡因16.6吨、制毒原料75.3吨,溯源打击在触动上游茶碱生产企业的同时,也倒逼行业监管,推动制毒原料列管,以期彻底解决毒品咖啡因问题。”河津市公安局副局长尚应东在介绍近年打击的9起重大制贩毒案件时感慨道,“其中不少案件和北里村有关。”
这么多人不惜铤而走险也要搞这“活计”,身陷囹圄的他们留下了什么?
见到李三保(化名)时,年近70岁的他刚刚从工地干活回来,正悄无声息地坐在空荡荡的家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着卷烟,提起两年前亲手把参与制毒犯罪的儿子李小刚(化名)送去投案的事,他看着墙上挂着的全家福老泪纵横。“在村里当了十几年干部,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也会走到这一步,如果不是得多打份工、多种点地来养活两个未成年的孙子,我一天都活不下去……”李三保哽咽着说。
“蹲监狱的那些年里,没能赶上给老母亲送终,没能给儿子操办婚事,出来的时候路上耽搁了一天,小孙子抱着别人的腿,一个劲儿地叫爷爷……”因参与贩毒刑满释放的段二有(化名)悔恨不已。
未成年的孩子没有父母照顾,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妻子在丈夫被抓后,四处举债独自扛起家庭重担……当时,刚刚拔掉毒刺的北里村人因毒品带来的心灵创伤却一时无法愈合。几乎所有参与制贩毒的村民在制造毒品的同时,也亲手导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剧和家庭惨剧,而这也一次次刺痛着每一位民警的心。
B一鼓作气推动乡村振兴
“‘龙门销烟’真是大快人心!”2021年6月27日,河津市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禁毒宣传活动,当场销毁公安机关收缴的咖啡因12.684吨。
不仅要拔掉毒刺、清除毒患、根除毒害,还要拔掉穷根、拯救心灵、种下希望。“我们大力推行警网融合模式,将全村划分为9个网格(片区),我兼任网格长,配合驻村民警具体负责,‘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兼任网格员,每名网格员下面还设有巷长,确保网格化管理落在实处。”在纪念碑后侧的警务室里,李敬泽指着墙上的网格分布图告诉记者,他们把全村129个涉毒家庭都用警徽作了标注,“三包一”随时掌握情况,强化动态管控,严防死灰复燃。
“到处都是禁毒标语,所有巷口都安装了监控探头,晚上经常可以看到巡逻车的警灯,村里的红白事都要提前报备抽检,‘千人大会’就开了好几次……”北里村党支部委员李耀生告诉记者,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防”联动加上邻里守望、警网融合的网格化管理,北里村不给毒品留一丝喘息的机会。
“以北里村为重点,一张更大的天罗地网构成了全市禁毒防线。”时任河津市公安局禁毒大队大队长兼赵家庄派出所所长、禁毒专班负责人的高军茂告诉记者,打到“底”、挖出“根”的同时,也做到了防得严、管得细、控得住。
打造禁毒宣传一条街、成立毒品检测中心、建立高标准的社戒社康中心、在涉毒重点村成立禁毒专项整治驻村办公室、在全市进出口设立缉毒警务站、驾驶员等重点人群多轮次抽检、兑现有奖举报承诺、媒体曝光常态化……下重锤、出力举,困扰河津40年的“面面之祸”终于根除!2021年12月,河津市通过国家禁毒委验收,顺利“摘帽”!
“在禁毒工作的强力引领下,全市政治社会大局稳定、治安环境持续改善,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交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河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云说。
征衣未解又跨鞍。聚焦基层治理的“九个融合”机制升级完善,聚焦党建引领和乡村振兴等一揽子措施迅速明确。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村两路三基地四转变五提升’思路,建设红色文化、法治教育和文旅融合三大基地,实现由乱转治再到兴的根本转变,打造新时代禁毒整治+基层治理+红色传承+乡村振兴的标杆和典范。”宁英奎清晰地记得,当他第一次把这些想法讲给大家的时候,很多乡亲们都眼含热泪。
完成村“两委”改选换届、规范基层党建工作、优化完善班子结构、健全村务事决策机制……基层党建得到历史性强化;千方百计帮扶因毒致贫家庭;硬化巷道、整修田间路、改造学校、医院和敬老院;接入自来水、铺设下水管、建污水处理厂、整治村容村貌……一项项民生工程纷纷开工;法治教育广场、禁毒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场馆纷纷落户……每位村民都能细数出一箩筐身边悄然发生的变化。
穿警服的第一书记李敬泽也变了。“瘦了不少、头发白了很多……”这位“公安局派下来的80后第一书记”成为乡亲们赞不绝口的“实干家”和常常挂在嘴边的“敬泽娃”。
2021年11月,面对乡亲们的再三挽留和局党委的信任期盼,为了自己许下的那句“未来可期”,李敬泽毅然留了下来,并高票当选为北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C接续奋斗创造美好未来
今年春节,不少河津人都发现经常能在抖音上刷到北里村修缮一新的红色教育基地人头攒动、广场上热闹非凡的社火表演和色彩斑斓的主题墙画……不少游客在绘有“鱼跃龙门”和“未来可期”字样的巨幅墙画前拍照和小视频。
“这不是你们村吧?”
“不是我们村还能是你们村?”面对亲友的质疑,北里村村民自豪地回答。
这底气来自他们亲身经历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北里村曾是中共河津地下县委和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后方医院所在地,留下了大量的红色印记,培育了很多革命志士。
走进正在加紧修缮的北里河津地下县委旧址,党旗辉映下的一串长长的英烈名单映入眼帘。
“北里村再次获得了新生。”长期从事公安保卫工作的老革命李志良的儿子李万福回忆起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感慨万千,“啥时候都要听党话、跟党走!”
走进位于北里小学院内的禁毒教育基地,走廊尽头展板高度概括了北里村的历史变迁,也蕴藏了北里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西南片1000亩耕地流转后成立合作社,搞良种培育基地,鼓励村民以各种形式入股;5000亩荒沟治理修路设备已进场施工,招商引资意向已基本确定,搞光伏、苗圃、大棚和农家乐;搞好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和净化……要干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一张张蓝图在绘就,一个个项目在落地,记者在旁听北里村党员会议时,被大家热火朝天干事创业的激情深深感染。
“这些项目开工,会消化全村2/3的富余劳动力,大大提高老百姓的收入。”27岁的村委会副主任李展威逐项仔细盘算用工情况后说,村民有事干,就不会再吸毒,能挣钱也就更不会再制贩毒了,大家的思想真的转变了。
和李展威一样,32岁的李鹏程辞掉外地的工作回到村里担任了治保主任,33岁的李国鹏也跟着李敬泽回到了村里参与项目建设……河津市赵家庄街道党委书记原强告诉记者,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的“凤还巢”效应正在显现。
走出村委会会议室,北里小学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改造一新的可容纳100多名幼儿的幼儿园里,孩子们正在快乐地做游戏。
“村民们也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了。”北里小学校长李海飞欣喜动情地说,孩子就是北里的未来。
校园展示窗里粘贴着不少学生写的作文,一名六年级学生这样描写家乡的变化:“不仅景色变美了,人们的脸上也都洋溢着从来没有过的、一种发自心底的幸福笑容,未来向我们招手。”
“过去污水流不出去,干净水流不进来,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村民老段说,他现在给村里开垃圾清运车、管理灌溉井,子女们也都在附近企业工作,心里亮堂堂,日子美太太。最近他还想着把村里“尘封”几十年的锣鼓家伙找出来,让村里再热闹起来……
“下次再来的时候,就可以在潺潺溪水旁的枣树林下烧烤露营了。”李敬泽指着正在建设的荒沟向记者发出了郑重的邀请。
夕阳西下,广场上再次热闹了起来。“现在光景好了,还想再活他几十年。”跳广场舞的老太太笑着说道。“未来可期,这是一次有缘的相遇,花朵重新回到了春天……”几名刚刚放学的孩子正朗诵着禁毒碑上镌刻着的诗文。
而此时,从不远处的禹门口提上来的黄河水,不舍昼夜地滋养着垣上的千亩良田,一株株庄稼正尽情地吮吸着幸福的甘露……
本版稿件:本报记者李炼 本报通讯员庞卫坤
本版责编:张卉
版式:刘铁军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