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面塑女儿梦》剧照。
在山西省参评第十九届全国“群星奖”舞蹈节目的录制现场,我看到了由晋中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们表演的《面塑女儿梦》,感动之余,思绪万千。这个节目,经由编导精心构思和巧妙编排,传递出了“我也要帮助大家”的高尚情怀。编导从敏锐的生活视角出发,关注着表演者——聋哑孩子这群特殊的群体,也关照到了她们的内心需求和精神需求,关注到了她们对生活、对理想的态度。从观后的直接感受,我浅谈几点:
作品主题鲜明,题材鲜活,情节设计巧妙。
面塑本身是代表山西特色的一种面食文化。以山西“面塑”为题材进行创作,本身就是对山西面塑文化的创造性挖掘,也是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艺术创作实践。面塑的制作过程,“揉”要揉面揉到劲,“捏”要捏面人或其他样式,“上色”的环节,则是把捏好的面醅装点上色,加以点睛,做成活灵活现的面塑。舞蹈在呈现这个制作过程时,用肢体的语言生动表现了山西女儿们的坚韧朴实、心灵手巧、秀外慧中的美好品质,生动表现了这群心中有梦、眼里有光、手下有活的特殊群体的生活新风貌。
众所周知,山西面塑花样繁多,精美绝伦。如果从题目上看,《面塑女儿梦》的舞蹈编排,有可能会着重表现在面塑的传统技艺上。但这个作品却反其道而行之,在情节设计上较为巧思,并没有随着预想发展,而是以创作的新视角,捏出了袁隆平爷爷,张桂梅奶奶,钟南山爷爷……,以这样的时代人物,引出是她们“想成为的人”,再升华到“我也可以帮助大家”的高潮阶段,这样一个情节上的“小反转”,巧妙地把可亲、可爱、可敬的山西女儿们,带着时代最新的元素,阳光而又自信地呈现于舞台上。
作品结构完整,叙事清晰,题旨立意较高。
由特殊群体表演的这个舞蹈,讲述的是这群特殊的女孩与梦想同行的故事,旨在展现新时代山西女儿们的新形象、新风貌。舞蹈在开头就点出“面塑”“女儿”“梦”三个重点元素,在结尾处,由这群女孩逐一发出吐字略微含糊却又响亮的声音:“我叫乔德雨,我捏了袁隆平爷爷,我想成为科学家;我叫刘正钰,我捏了张桂梅奶奶,我想成为教师;我叫刘宛荣,我捏了钟南山爷爷,我想成为医生;”最后齐呼:“我叫……我想成为……我也可以帮助大家”,话音一落,舞台上浮现出由多张“笑脸”组成的“心”形图案,将舞台的情绪和情感表达推进到了高潮,由此也打动了在场的观者,并与之产生共鸣。那么,让观者产生共鸣的是哪些具体的点呢?我想,有这群特殊的女儿们心怀暖阳的笑脸,有她们逐梦而行的自信,也有观者对至善至美的共情——《面塑女儿梦》用舞蹈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为这个群体发声,表达出她们内心的呼喊和向往。同时,我还想说,这个舞蹈作品,为讲好山西故事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努力。
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面塑女儿梦》的编导在塑造人物、追求艺术美的同时,通过对作品主题的升华和凝练,在这群特殊群体身上折射出了社会文明的进步,表达了对人性的赞美,对美好新生活的赞美。由她们自己讲述心中的“女儿梦”,讲述她们对袁隆平爷爷、张桂梅奶奶、钟南山爷爷的崇敬之情,讲述她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人生理想。感人之至,引人深思。再进一步说,她们更大的梦想,是做个可以帮助到大家的人。这样的“女儿梦”,由她们在舞台上发出,用没有声音的声音,用自己更真诚的肢体语言发出,是非常令人触动的。在场的所有观者,都感叹她们怀有的这颗感恩的心,怀有的这至善至美的情怀。所以,我想说,这个作品确实是传递着真善美,传递着和谐文明的社会价值观。
作品创作态度积极乐观,情感表达自然真诚。
《面塑女儿梦》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创作态度,赋予了舞蹈艺术对演员一种自我疗愈的效果,及对观者的抚慰。这个作品,舞台的表演呈现出的不是悲情的底色,而是以真诚、朴实和阳光表达出的自信向上的情绪,感染到了观者。观者没有因演员的特殊身份,有着先入为主的同情心理,进而转移掉对作品本身观看的兴趣。演员用肢体真切感知与自我的呼应,表达活泼、开朗、坚韧积蓄的隐含力量,以及放飞她们对梦想的追求。事实上,没有技巧性的惊艳,也没有灯光舞美的美轮美奂,只是用真实的情感,质朴的动作,呈现着特殊人群的一种生命状态。这,已经足够!
除此之外,在音乐与作品的融合上,编导也是很费心思,对耳熟能详的《看秧歌》进行了电声变音,略带“卡顿”的音效,与场外的画外音,构成了统一融合的音乐表达。欢快、轻松、活泼的曲调,契合了“女儿”的人物形象。编导对细微之处的艺术处理,使舞蹈作品的表现更加丰满和谐。其中一处交响乐的融入,在“小转折”处给作品掀起的起伏和小高潮,令人印象深刻。从欣赏的角度讲,这样一个“小转折”,形成的起伏感,避免了观赏中视听上的疲劳。恰到好处的“喝彩声”的加入,与作品情节的发展恰好贴切。这些细节的创编,使得作品在有限的表演时长中,完成了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
作为观者,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这个作品完全依靠手语老师的指挥,才能完成舞蹈的表演。当我们沉醉于音乐中时,台上的演员们实际上听不到声响,更感觉不到所谓的音乐节奏。在作品的情感和情绪处理方面,全靠编导与手语老师的互动,才可完成创作、排练和演出。一次次的启发,一点点心灵的靠近,促成了编导和演员相互的激发和点燃,才让我们看到舞台上演员们在表演中的全情投入。这个作品,已经在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荣获了舞蹈类“一等奖”的佳绩。我们期待它在全国“群星奖”的角逐中,也能获得更好成绩!
李瑞莉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