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正文
广胜寺里的国家宝藏
发表时间:2025-04-04 12:09:24来源:山西日报

水神庙明应王殿内元代戏剧壁画《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

广胜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矗立在山西临汾洪洞县霍山南麓之巅。它的原名称俱庐舍寺,亦称阿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广胜”,取义“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之意。

广胜寺分上、下寺和水神庙3处。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遭兵火焚毁,后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平阳(今临汾)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被毁,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秋重建。除飞虹塔及大雄宝殿重建于明代外,其余多为元代建筑。自此,这座以佛教宝刹名闻天下的寺院,在迤逦的岁月中寄托着黎民的幻梦,传道着慈悲与信仰。

广胜上寺屹立霍山之巅,由大雄宝殿、观音殿等诸多建筑组成,翠柏环抱,古塔耸峙,琉璃构件斑斓耀目,寺中的琉璃宝塔(见上图)更是独具魅力。

宝塔也称佛塔、浮屠,是佛陀的一种音译,原本是为安放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砖、石、木等构造的建筑。琉璃宝塔平面呈八角形,13层,高47.31米,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每层皆有出檐,形如椎体。塔身表面琉璃镶嵌,并镶有黄、绿、蓝三色琉璃烧制的屋宇、神龛、斗拱、莲瓣、角柱、勾栏、盘龙、人物、鸟兽和各种花卉图案等,绚丽多彩,金碧辉煌。塔底层设有回廊,回廊南面入口处突出一间二层龟须座。塔身第三层施平座一周,供奉有琉璃烧制的菩萨、弟子和金刚像。第四层至第十层之间,各面均砌有券龛、门洞,门外两旁各镶嵌有琉璃盘龙、宝珠及花饰。塔底层内铸有释迦铜像,铜像顶部为琉璃藻井,雕有勾栏、楼阁、盘龙、人物等,塑工精巧,形神兼备,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体现。

据遗存的碑文可知,“明武宗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开始重建,明世宗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竣工”。这座八面玲珑、工程浩大、设计精巧、难度超高的琉璃宝塔,从动工到竣工,历时12个春秋。

当山野微风吹过,全塔上下112个铁铃铛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令人心旷神怡。而披满七彩琉璃的宝塔,每逢红日高照,塔身金碧辉煌,熠熠闪光,远眺仿佛一道美丽的彩虹,故此又得名飞虹塔。

上寺的后殿名叫毗卢殿,因殿门悬挂“天中天”匾额,被人们惯称为天中天殿。殿顶在形制上被称为“四阿顶”,被视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中屋顶建筑的最高等级,天中天殿因而尤显尊贵。天中天殿也是广胜寺中佛像最多的一个大殿,佛龛内供奉有3尊巨型泥塑主佛像,精美的佛像,流光溢彩的宝塔,画栋飞甍,吸引着世人的注目。

岁月迢递,战火纷飞的1933年,大德高僧范成来到广胜寺。无意间,他在上寺的藏经柜中发现了一部尘封了几百年的金代大藏经,即驰名海内外的《赵城金藏》。

《赵城金藏》是金代初年,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崔员外之女崔法珍断臂发愿,募化刻印出的一部皇皇巨著。该藏经以我国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和少部分《契丹藏》为底本,历时30年完成。因发现其收藏在赵城的广胜寺,故名《赵城金藏》。由于全世界保存下来的金代全藏刻书极少,其他流传下来的金代藏经仅有十几卷,因而这部留存多达4000余卷、且较为完整,又是传世孤本的《赵城金藏》被国人视为稀世瑰宝。换言之,如果说御用法宝《乾隆大藏经》是中国历史上清朝盛世所修的珍贵典藏,那么这部年代更久远、版本更珍奇、经历更曲折的《赵城金藏》,则是当今时代连城之璧的国家宝藏!由此,广胜寺屡屡被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

据考证,作为世界上年代最久、遗存最多的古典大藏经《赵城金藏》,从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始,一直“供养”(佛语:安放的意思)在广胜寺。而今,它与《永乐大典》《敦煌遗书》《四库全书》齐名,同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广胜下寺由山门、千佛殿和大殿组成。下寺的山门,单檐歇山顶,是很特别的元代建筑,远看似二重檐,实际是单檐下外加一腰檐。千佛殿内的人字形斜梁,榫卯结构,制作精巧,堪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罕见的实物孤例。西边的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殿内供奉着水神李冰,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由他指挥修建而成。

除却金碧辉煌的琉璃宝塔,广胜寺水神庙内也别有洞天。水神庙大殿重建于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东西宽深各5间,四周有围廊与重檐歇山顶。大殿内有大小塑像9尊,水神明应王以及童子和官员的雕像极为精美、细腻传神、神态各异、表情丰富,均为建殿元时作品。

水神庙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7间单檐,悬山式。光绪年间的金文“宝筏金绳”牌匾悬挂庙门,取自李白诗作《春日归山寄孟浩然》里的“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水神庙中最具文化魅力的国家宝藏,应是遗存的元代壁画。

据记载,明应王殿内元代壁画,绘制完成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整体壁画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我国戏剧、风俗、神话、民间信仰题材方面的杰作,也是我国同期内保留为数不多的珍贵遗存,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我国古代壁画的大规模发展,是在道教和佛教兴起之后,故而以宗教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壁画比重较大,但水神庙明应王殿内的四壁元代壁画,是我国古代唯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而南壁东侧题为《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尤为珍贵。

近千年岁月磨砺,许多元代戏剧壁画早已化作尘埃,唯有这幅壁画依旧斑斓绚丽地守候在水神庙内。壁画上绘有7男4女演奏人员,画境正是元杂剧正末、外末、净等角儿与鼓、笛、拍板等乐手一起演出时的生动场景。整幅壁画画面构图疏密相间,线条遒劲,人物神态逼真;着画细致入微,重彩平涂,用色以石青、石绿、朱红、银朱、土黄等色为主,间或有黑色描绘服饰;布局集中而有变化,人物灵动飘逸而又极具韵味,仿佛正在演出一场扣人心弦的元杂剧,使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被世人誉为“广胜一绝”。

从水神庙整体壁画的安放位置及布局看,西壁面有巨幅《祈雨图》,东壁面有气势磅礴的《降雨图》,南壁面又有“倒座”戏台上的名牌戏班酬神出演感谢水神王天降甘露图,是一组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天降甘霖的真实写照。1998年,这幅从历史深处走来,散发着逸气光芒的元代戏剧壁画,与同寺里的另一幅《打球图》壁画,被国家教委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中。

这些举世无双的国家宝藏,蕴含着情绪的韵致,隔世吟唱,光华曦曦,于无声处胜有声!

姚阿林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