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 > 正文
临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守自然资源基底 服务平阳发展大局
发表时间:2025-04-03 18:09:38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临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孔令杰带队深入弘德府项目现场指导工作,确保项目按照规划许可要求开发建设,助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临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孔令杰在古县就露天开采工作进行调研指导。

襄汾县自然资源局互联网+视频执法系统。

大宁县曲峨镇白村“三北”防护林工程。

安泽国家森林公园。

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

临汾市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按照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划分为沿黄、沿汾、太岳三大板块,各个板块形态各异。

截至2020年底,全市土地总面积2030229.54公顷,煤炭累计查明资源储量465.14亿吨,铁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9575.8万吨,煤层气已探明储量3042.62亿立方米。

全市森林面积8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6.4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14个县属国有林场总经营面积332.95万亩,其中森林面积264.49万亩,约占全市森林面积的32.8%,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9.4%。

全市共有24个自然保护地。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5个。

自然资源合理、有序、健康发展有赖于当地人民与政府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临汾市自然资源保驾护航,让临汾人民享受自然之美、传承生态文明,是临汾市自然资源系统的生动实践。

坚守底线思维,以“长牙齿”的耕保措施,严守全市707.42万亩耕地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终身追责。

近年来,临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将永久基本农田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素,强化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妥善处理存量,坚决遏制新增,对新增问题项目及地块实行挂号、销号管理,加强遏制耕地“非农化”落实的后续监管,坚守全市707.42万亩耕地红线。

加快推进临汾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2844.6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01%;三调现状耕地面积为4795.11平方公里(719.27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3.62%,划定提交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863.87平方公里(579.58万亩)。全市域城镇开发边界共划定483.29平方公里,市辖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面积为143.94平方公里、市辖区主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面积为122.46平方公里。

按照自然资源部和省自然资源厅的安排部署,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确定的耕地为本底,结合国土变更调查、土地卫片执法、耕地卫片监督、耕地保护督察等,以年度国土变更调查耕地流出图斑为基础数据,全面排查统计和分析,动态监测耕地转为林地、园地、草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及建设用地等情况,加大执法查处工作力度,督促各县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进行核实整改,定期研判耕地变化趋势,不断加强耕地用途管制。

强化耕地保护动态监测,锁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地块图斑,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把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作为政府工作考核、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严格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度落实,政府主要领导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耕地保护层层有责任、人人有担子。

严格补充耕地项目新增耕地核定,强化补充耕地信息化监管。2020年4月,自然资源部启用了新的耕地占补平衡系统,所有补充耕地项目均须逐地块拍照报备入库。项目报备时,须利用系统统一的外业核查软件拍摄照片视频资料,确保新增耕地真实可信可核实。新系统启用以来至2021年年底,累计报备补充耕地项目17个,生成补充耕地指标535.6342公顷。

严格建设项目选址踏勘和论证,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按照规范要求组织开展项目用地踏勘论证和节地评价。2019年以来,共组织对5个项目进行了踏勘论证,严格核定项目用地标准,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切实做到节约集约用地。

实行“增存挂钩”机制,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坚持节约优先,统筹利用存量和新增建设用地,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安排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挂钩,既算“增量”账,更算“存量”账,统筹安排新增和存量建设用地,对纳入重点保障的项目用地,在用地批准时配置计划指标,对未纳入重点保障的项目用地,以当年处置存量土地规模作为核定计划指标的依据,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

同时,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考核和约束,对存量土地规模较大、处置进度较慢的县(市、区),暂停受理相关县(市、区)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倒逼各县(市、区)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筑牢生态屏障,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

作为自然资源部门,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责无旁贷。该局秉承职责,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

加强生态建设,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构建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

临汾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配合晋城市申报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与吕梁市共同申报黄河流域吕梁山区(吕梁、临汾)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努力争取中央资金5930万元、省级资金5479万元,完成尧都区、襄汾县、乡宁县、洪洞县共173个图斑463.15公顷的废弃露天矿山修复治理工作。目前,已完成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重点城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实施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此项目涉及乡宁县、洪洞县共60个图斑3978亩,投入中央资金2616.81万元、省级资金2230.85万元,修复规模4704亩。目前项目已完工。

加强有证矿山恢复治理工作,落实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督促矿山企业建立了恢复治理基金台账,结合矿区实际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督促矿业权人履行恢复治理义务。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项目,项目区植被覆盖率得到明显提高,降低项目区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风险,有效改善项目区及周边自然生态环境,恢复了地表植被和生态,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较好地提高了项目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2022年,省林业和草原局下达临汾市营造林任务11.41万亩。截至6月25日,已完成10.25万亩。

去年以来,临汾市依托“两山”构筑三大生态屏障,构建“绿水青山”生态保护、生态网络、生态经济、生态文化体系。

2022年,全面开展林草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完成1000亩木本药材造林项目,完成300亩花椒和130亩日本皂荚引种等重点研发项目,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续保工作,推动经济林产业发展。

林长制的建立已成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主要抓手。围绕国家、省《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文件精神,明确了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工作职责,划分了责任区域,建立了部门协作机制,全市共有林长3735人。

通过加大防火教育力度和宣传攻势,使广大群众提高了爱林护林意识,增强了防火观念。半年来,全市出动森林草原防灭火宣传车6319车次、宣传人员24583人次,制作防火宣传抖音26条,发放宣传品496500件,张贴封山禁火令67350份,制作固定宣传标牌2785块,制作防火宣传片66部,发送防火短信159320条。

牢记初心使命,强化服务意识,全力服务民生和经济发展大局

面对2021年汛期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的严峻考验,该局提前预警,及时合理处置,举全系统之力予以应对。

去年汛期,该局党组召开三次会议专题研究,12次视频调度全市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组织力量持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对新发现的401处隐患点逐一落实防控措施;协同县、乡政府避险搬迁4824户,成功预报“10·6”蒲县昕水湾花苑小区山体崩塌灾害,避免了可能造成107人的伤亡事故,受到省长蓝佛安的肯定。

去年以来,该局已完成市县两级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建立了动态更新数据库,强化会商系统建设,实现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全覆盖;建设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点357处、立体综合专业监测点11处。

目前,临汾地灾防治工作位列全省自然资源系统第一方阵。

执法监管精准有力,“三大行动”扮靓平阳城。强化城乡规划执法,拆除违法建筑1460座,面积12.87万平方米。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整治,摸清问题底数4.99万宗,面积7.28万亩,通过分步整治、分类处置,共拆除204宗35.35亩,补办手续28宗。对新增乱占耕地建房行为“零容忍”,从源头上杜绝新增乱占耕地建房行为的发生,共处理违反“八不准”问题97宗。

依托科技手段,扎实做好卫片执法,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和非法盗采矿产资源行为。2022年1至6月,自然资源部共下发临汾市卫片执法图斑821个,已全部进行内业审核,并提出反馈意见,目前各县(市、区)正在按照要求整改;1至6月,共下发矿产卫片执法图斑12个,经核查判定已上报省自然资源厅;7月,共下发土地卫片执法图斑986个、矿产卫片执法图斑3个,目前正在加紧完成月清工作。

去年以来,该局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运用科技手段,因地制宜,提升不动产登记数据质量和共享应用能力,升级优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从根本上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目前,已完成与省级系统流程的对接改造和测试,以及电子证照系统和网上缴费系统的对接和改造,全面启用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自去年全面启动房屋产权登记确权颁证“清零行动”以来,首次转移登记共完成1072个小区189634套房屋。

推动“房证同交”“地证同交”工作,印发实施《市本级“房证同交”“地证同交”工作方案(试行)》。推进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全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率92.4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率72.34%。

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自然资源审批事项全业务、全流程网办,进一步落实减证便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自然资源系统“三级联办”平台已全面正式运行,通过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部门横向会签和纵向审查上报,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程网办”。目前,已受理办结审批事项571件。

依据国家技术规范审查路东花园、功名·理想城、理想广场、金傲府、御景水城四期等9个建设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个,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9个,建筑规模约83.7万平方米。

主动入企,上门服务。目前,已入企办理放验线137件,对盘龙社区未来城(北区)、果品公司业务楼、中心城状元府邸等3个建设工程予以规划条件核实。

2017年以来,该局履职尽责显担当、恪尽职守讲奉献,为临汾市经济建设、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2022年起,临汾市各开发区工业用地100%以“标准地”出让是省自然资源厅为临汾工业项目建设给予的“特殊政策”,属全省唯一。临汾市各开发区工业项目招商引资有了政策支撑,更有利于当地工业经济快马加鞭地发展。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下,该局奋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以此作为临汾市自然资源工作的根本遵循,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为临汾市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刘子英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