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州古风韵,新绛新气象。最近,笔者回到故乡新绛,感受到家乡的无限美好——汾河堤坝坚固,生活多彩有序。新绛,这里有山的雄伟、川的富饶、河的俊秀、水的灵动、文的深厚、人的淳朴,是华夏儿女生养发展的好地方。
汾河溯源
汾河,古称“汾”,又称汾水,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我省最大的河流,被山西人称为母亲河。汾河的源头传统认为是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现代考察认为在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
汾河水系受吕梁山、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系影响,在一连串的地堑盆地中发育成河,流经忻州、太原、吕梁、晋中、临汾、运城6市,全长713公里,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汾河干流自源头到入黄口,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00余条。
汾河的航运开发历史很早,西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周襄王五年(公元前647年),晋遭饥荒,秦运粮船自秦都雍,沿渭水,转黄河,入汾水,至晋都绛(今新绛县域),沿途舟船相济,浩浩荡荡,昼夜不息,史称“泛舟之役”。
汾河自新绛县龙兴镇南梁村流入运城,流经新绛、稷山、河津、万荣4县(市),境内河长145.2公里。这4县(市)是运城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人口密集区、粮棉主产区和经济发达区。新绛县城地处汾水之滨,古为水陆交通要冲,素有水旱码头之称。唐长安至雁门关驰道经县城穿境,驿站递铺遗址犹存。
在新绛历史上,汾河发生过多次灾害,晋建兴元年(313年)汾河大溢;唐乾符五年(878年)秋大雨汾溢流害稼;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夏,大水漂没民舍地亩,死者甚众;清顺治九年(1652年)六月,汾水涨溢,水深丈许,十三日汾水冲决南门,两坊水深丈余,街巷结筏以济;清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十八日,大雨平地水深五六尺,桥梁俱坏;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汾水暴涨灌入城内;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汾河大涨,倒灌入城;1954年8月31日,汾水暴涨出槽,洪水宽达2500米,水深3、4米,秋禾被淹没,部分房屋倒塌,直至9月6日河水基本归槽;1958年7月中旬,连降暴雨,汾河涨水流量2450立方米/秒。
文艺作品反映了汾河流域人们的生活。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魏风7首,记载的是河东一带的民歌。其中《汾沮洳》的“汾”,指的就是纵贯山西、泽惠河东的汾河;汉武帝的《秋风辞》中“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印证了这一名篇是巡游河东时所作。在汾河中行楼船扬素波,说明当时汾河水量很大,水质很清,可见当时汾河流域森林茂密,雨量充沛,生态优良,非常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也从环境的角度诠释了河东文明的成因。
鏖战岁月
治理汾河,首看新绛。汾河堤坝对山西民生有重要作用,治理汾河,就是要趋利避害,避害就是要筑坝,筑坝后又要固坝。新绛县既筑坝又固坝,而且现在坝高且固,作为受益人更应当赞誉。
新绛县实施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是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殷殷嘱托,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政治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运城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确保汾河安澜、人民安康的重点工程。汾河流经新绛境内总流程44.94公里,流经4镇27村,两岸堤防总长64.72公里。工程位于汾河新绛段下游,主要是完成23.4公里不达标堤坝的新建和提标。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形势,新绛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汾河防洪能力提升攻坚战的决定》,实行包工段、保开工、保建设、保竣工、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一包六保”制度。新绛县人大、县政协和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加强对工程的全过程、全方位督导督战,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严格规范施工。
今年5月12日,该县召开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推进誓师大会,提出“建好百年优质工程,永保新绛大地安澜”。新绛县委6次组织四大班子全体成员奔赴大坝、实地查看、现场推进,县委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开在了汾河大堤建设现场,全体参会人员共同见证了大坝最后一道碾压工序,标志着汾河新绛段干流堤防治理达标工程主体工程全面竣工。整个工程用时50天,共出动各类机械2.2万余台次,征占土地2782亩,移除片林2362亩,拆除大棚51座,改造穿堤涵管122处,完成土方填筑200多万方。不分昼夜、加紧施工,确保工程进度,完成加固改建堤防23.4公里,向省委省政府、运城市委市政府和全县人民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有限公司根据工程总指挥部的设计方案、施工任务、工期时限、质量保障等要求,因地制宜、因区施策,以最优的力量配比、最有效的战时部署,全力推进堤防治理攻坚向前发展。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兰康杰等领导多次指导,体现出高度的责任心。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中,南李村网格员南文莲家河坝树木最多,她服从大局,不讲困难,带头清理掉自家在河坝栽种的树木30多亩。
初见成效
7月1日,在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现场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中,新绛县委书记侯文亮指出,县委县政府深刻汲取去年最强秋汛教训,全面打响汾河防洪能力提升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这是省市水利、财政等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这是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这是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日夜奋战的结果。感谢山西省水工局在最关键的时候扛起使命,向新绛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感谢县里的领导干部临危受命、主动请缨,昼夜奋战在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初心;感谢沿汾广大人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不计牺牲、不计付出、不计代价,全力支持大坝建设。
在工程建设的关键节点、攻坚时刻、决胜阶段、收官之时,黄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黄委主任汪安南带队深入新绛县检查指导汾河防汛工作。他介绍,新绛县仅用50天就完成总长度23.4公里的汾河干流堤防治理达标主体工程,并跟进谋划实施了一系列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展现了县委县政府狠抓落实的工作态度和坚决打赢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的信心决心。
副省长贺天才实地查看新绛县去年秋汛水毁工程修复和防洪能力提升建设情况时指出,新绛县科学谋划、主动作为,举全县之力推进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强烈的政治担当和深厚的为民情怀。省水利厅厅长常建忠实地调研汾河新绛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带队到新绛汾河大坝进行观摩,听取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作汇报,并给予充分肯定。
7月31日,笔者一行站在下船庄桥上东望,只见河水激流、时光如波,一位少将感叹地说:“新绛县汾河堤坝工程是山西的都江堰工程。”
笔者感赋:“汾河激流两堤间,高架飞桥连两岸。风霜雨雪能抵御,书记将军话平安。”《南李村西侧应急救援坡路》:“高崖阻挡水情险,村西开坡路面宽。不仅利民运蔬菜,更在护堤求长远。”
8月1日早晨,灵感再动,笔者速成《汾河堤坝赋》:“汾河千里,蜿蜒起舞。河源忻州,万荣归主。周朝至今,水灾记录。泛舟之役,秦晋普渡。仅在辛丑,水灾特殊。桥东决坝,水淹城楼。北方宝地,波如江湖。军民同心,雨中堵漏。新绛内外,乡友援助。领导依靠,党和政府。壬寅之春,新赴绛州。书记重担,挑于肩头。夙夜在公,党的嘱咐。如同关公,夜读春秋。文亮起誓,干群鼓舞。坝起南梁,西出周流。车水马龙,只为累土。坝上坝下,都做加固。五旬鏖战,固堤造福。安澜无恙,闲庭若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加固堤坝,金汤若固。坝如长城,童叟爱护。生态公园,游人如驻。王勃安在?歌颂绛州。名城建设,再迈新步。”
下一步,新绛县将聚焦“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汾河堤顶公路,全力打造“三条廊带”:一是生态示范廊带,在汾河大坝两侧栽植护岸林,坝顶沿汾公路栽植绿化美化树种;二是文旅融合廊带,打通汾河沿线村庄连接线,串联文旅资源,构建沿汾旅游路网,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三是乡村振兴廊带,对汾河沿线农村在扶持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为群众提供一条集文化展示、亲水漫步、湿地体验、休闲娱乐、健身运动于一体的人文生态景观长廊,成为水利长廊、生态长廊、文旅长廊。
治理汾河造福群众,新绛迈出了第一步,这是新绛的成果,亦是三晋沃土上的成果。汾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已从沉睡中苏醒,一川清流、两岸锦绣的富民长廊正踏歌而来。
刘武彦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