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浅阅读成为主要的阅读方式。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呈逐渐衰微之势。然而,究竟是受众阅读口味的改变造成了这种境况,还是深度报道本身需要改革,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冲击和洗礼呢?
深度报道一度被视为报纸与屏幕媒体抢夺受众的重要阵地,甚至被认为是彰显报纸内容生产王者的核心产品之一。
然而,在这网络时代,深度报道的缺点也格外凸显。新闻讲究时效性,但是,不能在第一时间跟进热点、焦点,是多数深度报道的遗憾。调查、采访需要大量的时间,等到深度报道出炉,社会关注的焦点已经转移,热度没了,还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呢?
再者,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可以用智能手机登录各种信息软件,已经逐渐习惯了信息轰炸,习惯了刷屏阅读。以浅阅读为主的碎片式阅读,以及集音乐、画面于一体的视频轻阅读已经成为主流,对于过长、过密的文字信息,人们可能会直接跳过,甚至只是阅读一下标题,随意浏览一下开头、结尾,了解个大概。能静下心来,深入到文本之中细细品读,似乎成了一种苛求。
新媒体充分迎合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手机里充斥着各种“短、平、快”的信息,谁还愿意慢慢阅读一大篇文本?身处资讯极大丰富的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读者失去了对深度报道的耐心和专注力,深度报道的传统优势和吸引力正在衰减。
但是,这是否说明人们已经不需要深度报道了呢?
我认为不尽然。新媒体语境下,尽管深度报道面临危机,但是其价值也更加凸显,原因有二:
第一,时下,追求时效性的新媒体,为深度报道创造了巨大的读者群体,引发了读者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了解的需求。事实上,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一些纸媒通过做强深度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影响力。NewMedi曾对《南方周末》和澎湃新闻做过统计,结果显示,在一些热门微信公众号中,《南方周末》的头条稿件都不是热点话题,但竟然有一半的报道获得了“10万+”阅读量;澎湃新闻的“温州模式三十年”系列深度报道也获得了大量转发,一篇稿件就得到“30万+”阅读量!这些例子说明,深度报道依然有其不可估量的存在价值。
第二,信息时代,深度报道为人们拨开迷雾,呈现事实真相,对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现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但不管是哪种媒体形式,内容为王是不变的道理。在此之中,深度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会陷入困局,勇于变革方可获得新生。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深度报道若还是端着一副严肃的面孔,不求新求变,即使市场再好,也抓不住读者的胃口。深度报道,需要以新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深度报道具有调查性、科学性、深刻性、理性化等特点,可满足读者在理性方面的认知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如何有效地融入?有几点可以探讨。
第一,针对新媒体的特性,从“找问题”的角度出发,多选热点、难点、焦点,也就是所谓的“蹭热度”。但是,要注意深度报道出炉的节奏,保障话题热度,不要等热饭变凉才端出来,“炒冷饭”不好吃,更不好做。
第二,深度报道的质量要保证。不能因为追求时效性,就不在采访、查证、分析等方面下功夫。否则,就成了舍本逐末,失去了深度报道最可贵的特质和追求。新媒体时代,应该多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增加数据调查分析等环节,努力通过多种调查方式为读者生产分析性强、有数据支撑、多角度思考、有深刻内涵的报道内容。
第三,不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要真正认识到,传统媒体报纸对文字处理更精细化、专业化,而新媒体所具有的图、文、声并茂的多元展现形式,恰好可以与其形成互补,从而对受众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进行最大程度的满足,也可以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并对两者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目前,新媒体呈现中长视频大热的趋势,而深度报道与中长视频的特质十分契合。有美国传播学家做过试验,研究人在了解外部世界时对各种信息的接收程度,最后得出结论:人获得的信息中有20%左右来自文字、30%左右来自声音、40%来自图形和图像。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调动受众的感官越多,传播的效果就越好。深度报道可以充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全面、立体、形象、深入地展示新闻事件,对新闻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同时,还能借助评论、弹幕等方式,与读者形成有效、及时、快速的互动,进一步拓宽深度报道的广度和宽度。
总之,深入探讨市场的需求,积极转变思路,打破陈旧观念,利用深度报道的优势和特点,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学习和接受新媒体在发布形式、表达方式、语言技巧、易于被不同文化层次接受的方式等方面的长处,补足短板,借助新形势下的阅读期待,才能汇聚更多读者,才能让传播更快捷、更有效,实现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嬗变和新生。(作者:山西晚报社 王晓娟)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