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正文
筑牢文物事业人才根基
发表时间:2025-04-03 18:18:20来源:山西日报

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近日,我省首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举行,这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提供了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舞台。前不久,我省出台全国首例《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这些举措,无不释放出我省文物事业呼唤人才涌现、筑牢人才根基的强烈信号。

山西作为文物资源富集大省,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其中13405处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余40470处文物有近一半亟待加强保护。与庞大的文物数量和巨大的文物保护需求不相称的是,基层文物保护队伍总量偏少、专业人才缺乏。文物保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并非简简单单的挖掘、维护、保存,加之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更多的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赋能文物保护利用,亟需更多懂专业、责任心强的人才队伍合理运用,实施科学、系统的保护工作。

文物记载历史,传承文化,展现文明。从古建筑的一砖一瓦、一檩一椽,到器物营造的一刻一画、一琢一磨,无不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闪耀着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智慧之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珍爱之心、责任之心,以更高的站位来认识文物,以更大的力度来保护文物,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要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古物光芒,以过硬的科研能力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擦亮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传承延续。

做好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人才是关键。我省计划用5年时间,为基层文博单位输送600名文物全科人才。今年新学期,第一批新生走进山西大学文物专业的大门。这是破解制约文物工作人才瓶颈的重要举措。完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多渠道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文物技能型人才聘用方式,建立健全管理规范、评价科学、激励有效的文物人才体系,形成与文物事业发展相匹配的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必将为我省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文物修复师正式进入我国“职业分类大典”,特别是《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1年版)》的颁布,让一群默默“修补时光”的人倍感振奋。要建立多元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文物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力度,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格局。要积极搭建平台,推进馆校合作,强化与博物馆的联合人才培养,建立文博人才实习基地,鼓励引导高校学生到文博单位实习锻炼。要重视民间匠人传统技艺的挖掘、保护与传承,采取专业培训、高校深造、师父带徒等形式,把人才培养好,让文物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相信,随着我省文物技能人才培养政策落实落细,文物人才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为文物事业贡献才智、增添活力,奋力推动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李慧勇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