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工作者如何“破圈”
发表时间:2025-04-03 18:21:09来源:融媒在线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工作者如何“破圈”

马子为

当下,“破圈”已经从综艺栏目诞生的网络词汇,走进了我们的身边,而传统媒体的“破圈”更是在媒介渠道及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成为了媒体发展的关键。自2009年8月14日新浪微博开启内测开始,到2012年8月18日微信公众号的正式上线,再到2016年9月20日抖音上线,手机网络从2G到如今的5G,普通大众获取新闻的渠道从广播、报纸、电视转变到了手机的各种App上,各种平台不时传出“传统媒体的寒冬来了!”这样的呼声。但笔者认为,新媒体的诞生能更好地促进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工作者要做到守正创新,才能在融媒体时代快速“出圈”。

一、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工作者面临的困境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我国融媒体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面对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各类新兴媒体的冲击,以及传统媒体在新闻的时效性、交互性等方面存在的天然劣势,传统媒体记者采访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融媒体时代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同样的新闻事件,传统媒体需要经过拍摄、采同期声、写稿、后期编辑、审核等多重环节,还需要等固定的播出时间。而融媒体时代,人人是记录者,简单的手机拍摄配以简短的文字即可迅速发布,时效性与传播度,且新媒体渠道具备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交互性这一“大杀器”,远优于传统的电视及纸媒。

融媒体时代下,各级媒体都加快了媒体融合的速度与深度,而部分记者仍然未认清“融”字的含义,没有完全转变采访工作的观念及态度,对于采访,完全没有创意,领导说什么写什么,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靠着自己老套的经验去采写、拍摄新闻,指定的采访渠道、采访对象更是“老面孔”“老套路”,不能积极主动地发掘新闻,发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没有深度、没有思考,就无法创作出融媒体时代最关键的宣传要素“共鸣”。究其原因是老记者们不愿离开自己的“舒适圈”,不学习、不提升,变成了“采访机器”。

二、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工作者如何守正创新

互联网+5G的高速发展,为各级媒体在传播格局及传播方式上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越来越多的信息分发平台及新闻的碎片化趋势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短视频时代的“黄金三秒钟”就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我说你听”,新媒体则是“我想看、我要看”,轻轻地上滑甚至换一个平台,都为受众提供了太多的选择。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应该主动地跳出“舒适圈”,不单单是进驻新媒体平台,而要借助各大新媒体平台,主动向年轻群体靠拢,与年轻受众对话,才能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浪潮里巩固和加深主流媒体的引导力与传播力。

新闻语态是新闻报道的话语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语感”,即采写、播报新闻的语气、态度和形式。新闻语态是传统主流媒体曾经的立身之本。长期以来,略显严肃、不够亲和的新闻语态让传统媒体与许多受众之间有了“隔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就要求传统媒体记者扑下身子、放慢脚步,用手中的笔和摄像机,用更贴近受众的语态去发现新闻线索下的“另一面”,才能在自身公信力的基础上,赢取更多受众的关注。

要积极地“向上看”。央视《新闻联播》就是各传统主流媒体最好的学习榜样,2012年央视的“台网融合一体化”的全媒体发展战略迈出了进军新媒体的第一步;随后,央视新闻在各新媒体平台“满面开花”,在各个平台都取得了巨大的粉丝量和阅读量。央视推出的《时政微纪录》《时政Vlog》创新了融媒体时代新的表达方式,特别是《时政Vlog》,运用了大量的网络热门词汇和俗语,内容上和栏目包装都贴近年轻受众喜闻乐见的“综艺风”,突破了以往大众对央视的刻板、严肃的印象,拉近了受众与主流媒体的距离。笔者认为,主流媒体应更多地“从心走进”年轻受众,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创作新闻作品,用年轻化的语言去表达,用年轻化的镜头语言去拉近与年轻受众的距离,才能给未来更多的可能。

三、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工作者大有可为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双面性”的,一方面为受众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来源,而另一方面则是高度的同质化,且没有深度。区别于各互联网平台的“UP主”,传统媒体工作者有着几十年积累而来的公信力,受众对于传统媒体发布的信息有着更高的忠诚度,这是“UP主”们所不具备的,也是传统媒体工作者在新媒体时代的“杀手锏”。传统新闻工作者们应当立足自身优势,借助各新媒体平台,走进受众、分析受众,变传统的主题报道为好玩、好看、可交互的具备传播属性的互联网产品,生产出好的作品就不是难事。

(作者单位:介休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