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举行“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五场发布会,同时也是省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等部门负责人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山西的进展和成效。
省生态环境厅:唱响新时代“山西好风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山西生态文明建设,五年三次考察调研山西,每次都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从生态保护到绿色发展,从能源革命到“双碳”工作,从“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到“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为山西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延峰说:“十年来,我省坚定不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多项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蓝天常驻、碧水长清、黄土复净的美丽愿景加速实现。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唱响新时代‘山西好风光’。”
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改善。优良天数比例由2017年的65.7%提高到72.1%,重污染天数比例降至0.5%,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5%,SO2平均浓度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改善幅度,降至去年年底的15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浓度由55微克/立方米降低至39微克/立方米,首次进入“30+”区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由55.2%提高到72.3%,三晋母亲河汾河全部提升到Ⅳ类水质以上,沁河、丹河、滹沱河、清漳河等河流出境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平;同步开展末端修复治理和源头预防,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得到充分保障。
绿色低碳发展拓步前行。省生态环境厅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日益拓宽,产业结构变“轻”,经济形态变“绿”,发展质量变“优”。我省有序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山西行动,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中,我省履约率达99.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突破7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3889万千瓦,占比达到34.3%,2021年GDP增长中78%是由非煤产业拉动的。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扎实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坚决守好“华北水塔”,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推进“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引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2743种野生植物、541种陆栖脊椎野生动物在我省安居,我省生物多样性“家谱”进一步丰富。
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全面加强。在全国率先设立省市县乡四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强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排污许可等一系列制度体系全面形成,大气、水、土壤、固废四大环境污染领域地方性法规实现全覆盖。
省自然资源厅:助力美丽山西和生态文明建设提速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武耀文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省自然资源厅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构建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线’工作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障生态安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年来,省自然资源厅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编制了《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山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构建了覆盖省级行业部门4大类200多项1000多个图层数据于一体的国土空间大数据基础体系,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市、县、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创设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抓落实工作推进机制,创新露天煤矿准入、临时用地还地、违法案件移交移送等长效机制,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等6项新政。制定全省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150座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位居全国前列。
强力推进项目攻坚。2018年以来,我省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8.3亿元,实施了136亿元的重点生态修复工程。
坚守生态底线红线。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3.4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77%,解决了我省约800多个矿权、23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矛盾。
推动绿色勘查开发。出台全面推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聚焦五大盆地区域开展中深层、高温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在创建零碳建筑、促进乡村振兴、建设低碳城市、发展绿色矿业等4方面优先拓展地热能应用,确定22个试点项目推进地热能供暖(制冷)。
省水利厅: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兵说:“十年来,省水利厅统筹推进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工程建设、水灾害防御、乡村振兴水利基础,为我省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有效提升。全省已建成水库611座、堤防11266公里。累计实施12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明确了所有小型水库管护主体和责任,在应对历年洪水特别是去年最强秋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启动实施汾河流域6市39县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全省484条主要河流堤防安全包保责任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水库为骨干、堤防为基础、缓洪区为补充的防洪减灾体系正在形成。
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显著提高。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山西省节约用水条例》、印发《国家节水行动山西实施方案》,明确黄河流域10市地表水开发利用指标、全省各县地下水取用水控制指标。十年来,我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累计下降40.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49.2%,一半以上县区建成节水型社会达标县,用水效率位居全国前列。
水网架构持续优化。大水网七大骨干工程已基本建成并部分达效,全省年供水能力由10年前的60多亿立方米提高到目前的85亿立方米。太忻经济区滹沱河供水、龙华口调水等工程开工建设,《山西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2021—2035年)》有序推进。
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五湖”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重要成果。“七河”“五湖”水生态治理项目列入国家55项重大水利工程;完成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建设任务80%以上;累计分别向汾河、永定河生态补水12亿立方米、8亿立方米;永定河市场化治理模式成为全国典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底,全省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63%。
依托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实施69项水源置换和泉域保护工程,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趋势。与2015年我省划定的第一轮相比,地下水超采区从22个减至19个,面积减至7383平方公里,减幅30%以上;年均超采量压减至2.76亿立方米,压减量近40%。全省地下水水位持续回升,晋祠泉水位已回升至距泉口1.56米。
全省共建设改造农村供水工程1.8万多处,城乡集中供水工程达到2.66万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87%提升到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现行条件下58个原贫困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乡村振兴水利基础不断巩固夯实。
省林草局:激发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活力和动力
省林草局副局长杨俊志表示:“十年来,全省各级林草部门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加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持续加快林草产业发展步伐,激发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活力和动力,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林草贡献。”
十年来,我省国土绿化面积持续扩大。2013年-2021年,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4164.76万亩、义务植树4.7亿株;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69.1万亩,我省防沙治沙工作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截至2020年底,全省林地面积9143.5万亩,森林面积5542.93万亩,森林覆盖率23.57%,森林蓄积量1.59亿立方米。
资源保护体系不断健全。目前全省设立3.38万名林长;颁布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禁止野外用火决定等一系列法规,推动2100多万亩天然林得到休养生息,5800多万亩永久性公益林得到立法保护并全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产业发展作用明显增强。全省坚持绿富同兴,大力发展林草产业。林草产值由2012年的311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600亿元,增长93%,年均增长率约7%。同时,充分发挥林草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坚持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脱贫攻坚“两场战役”,实施林业生态扶贫“五大项目”,每年带动52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10亿多元。
此外,全省深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林业综合改革等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改革试点,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活力和动力。
记者张剑雯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