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 > 正文
商黄河保护之道 谋绿色转型之策
发表时间:2025-04-03 18:04:06来源:山西日报

9月中旬,“大河论坛·黄河峰会”举办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共商黄河保护之道,共谋绿色转型之策,为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奏响新乐章。

河流与社会

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是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迫切任务。

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局长连煜在演讲中指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黄河流域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部署,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取得成效,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总体改善。他提出了新形势下流域生态环境主要判断和挑战,表示“流域保护核心是绿色、自然、生态、低碳;关键在治污、统筹、协同、监管”。他分析了落实生态保护治理攻坚行动的上游生态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治理与修复工作和流域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提出了贯彻新发展阶段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建设性意见。他认为,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提升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进流域减污扩容降碳,厚植黄河流域绿色底色;加大生态环境监督监管,推动黄河流域协同共治;落实“党政同责”责任,强化督政、督企和行政执法,不断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保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他还以黄河山西段为例,提出要强化节水和生态流量保障。山西省黄河流域除东部、东南部山区以外的大部分径流量利用率较高,汾河、沁河水资源开发的生态流量挤占和水环境容量衰减情况突出,产生流域水污染,治理压力和环境保护成本增大,导致出现了一些水生态问题。为此,他建议山西,一要推进低碳减污、生态扩容、绿色发展。破解产业结构型污染问题,针对钢铁、化工产业发展和工业节水等情况,防范重金属、有毒有机物和盐分等难降解污染物的环境风险。二要推进管网补短板等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污水治理成本过大和城镇污水管网短板,破解河流生态修复、城市汛期污水外溢控制、乡镇农村水污染绿色管控、城市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问题。三要进一步统筹生态环境保护谋划,解决污水长距离输送和治理回用瓶颈问题,强化全域地下水保护和河流生态治理。

河流与城市

在峰会上,法中能源协会主席张志成介绍了法国流域内的自然资源综合治理情况,为我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他指出,世界各国的流域治理模式不尽相同,一般依据本土的详细情况或历史沿革的不同而形成,或选择较为适合本国的治理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趋向于对流域内的自然资源执行综合治理。他以罗纳河举例说明综合治理的效果。

罗纳河在历史上曾经洪水汹涌,后来为法国现代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80年以来,环保的呼声日益高涨,罗纳河的整治逐渐进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为中心的持续发展时代。随着河流流域整治的观念、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手段也有了很大进步。罗纳河流域整治以“健康河流”和“河流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包括了保障河流连通,调水稀释富氧化水体,保障泥沙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接近自然的流量控制等。

从罗纳河反观黄河流域,张志成说:“要给河流自由流淌的空间。”在大量修建水利设施的区域,采用“给河流留出空间”的生态修复理念,建立江河湖库的连通,并在江河湖库周围给河水和生物预留足够的空间;供给贫营养的水源稀释被污染的河水以减轻水质的富营养化;挖沙以去除细沙中的营养物,在水库、大坝上游泥沙较多且水质污染严重的区域挖沙,以减轻水库的泥沙淤积,增加水利设施的寿命,减轻库区和下游区域的水污染状况;河岸边增加林带面积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任南琪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二元驱动,需要以绿色低碳、生态优先为驱动力和指导,为城市水系统污染治理、实现污染治理领域的“双碳”目标提供方向。他指出,海绵城市理念是绿色发展的实践。从前期看,海绵城市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一方面解决城市涝灾问题,另一方面解决水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海绵城市的建设促进了试点城市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通过蓝绿融合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更大范畴的灰绿结合,构建具有韧性的城市生态格局,提高人居品质。

科技引领“双碳”

当下,“双碳”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聚焦“碳中和与绿色高质量发展”,认为在“双碳”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正从能源资源依赖型走向能源技术依赖型,并开启了新一轮产业竞争。

“实现‘双碳’目标,我们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新能源产业供应链中关键材料的制约以及气候与环境协同治理综合决策支撑。”贺克斌称,未来对中国发展最关键的四个字可能就是“双碳行动”。

在贺克斌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并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双碳”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模式走向能源技术依赖型。他表示,根据国际能源署分析,未来实现全球“双碳”目标,从化石能源转向风光能源等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时,全球可提供的风光能源资源总量是足够的。人们过去经常讲到的挑战,化石能源不充足的资源约束将逐渐解除,足够支撑实现“双碳”目标。

贺克斌提出,“双碳行动”不仅促进产业竞争,还将推动根本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实现有非常强的带动作用。同时,这对于全球尚未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具有共性意义。

如何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下的碳减排?贺克斌提出,实现路径主要可分为五个板块,即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和市场机制融碳,“五碳并举”。

实现“双碳”目标,我国依然面临诸多挑战。贺克斌表示,其中一大挑战在于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第二大挑战来自受关键材料制约明显的新能源产业供应链。这就需要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各学科一起协同创新,共同培养面向“双碳”时代的人才。

记者程国媛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