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不仅增添了现代气息,更激荡着文明乡风。近日,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文件,向社会推介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全国共38个,我省两地入选,分别是吕梁市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长治市沁县松村乡古台村。这些案例聚焦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为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建设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破除陈规陋习、推进婚俗改革,更有特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去年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更加重视移风易俗、婚俗改革,需要各级各地及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扎实推动,让文明的种子日益植根到每个人的心田,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准则和基本价值取向。
文明浸润乡土,乡村振兴才能更好舒展精神之翼。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倡导优良乡规民俗,让法治的阳光和德治的清风共同铺满大地。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提供丰厚精神滋养。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彩礼聘金。”襄垣县付村村民王科和王靖对这句祝福的话有深刻体会,他们是村里第一对“零彩礼”夫妻。有效遏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既是文明创建所指、也是新风树立所需。推进移风易俗,乡村振兴就会更多注入文明力量。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馨香浸润幸福生活,需要党委领导、政府引导、部门协同、基层自治、群众参与,全社会同心协力、团结奋斗、共同努力。
移风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陈规陋习也绝非一时可除,必须下大气力做好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大文章。要坚持目标导向、突出问题导向、注重结果导向,让农民群众成为移风易俗举措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切实在婚丧嫁娶中的人情、宴席、彩礼等支出上负担明显减轻。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创新治理方式,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标本兼治,大力加强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建设,积极开展邻里互助、道德评议等活动,瞄准民生短板精准施策,办好事解难事。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除陋习、树新风,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物质更富足、精神更富有,为新征程文明乡风的吹拂更强劲、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成果更丰硕,不断激发强大动能、汇聚磅礴力量。
徐补生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