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揭秘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
发表时间:2025-04-09 05:42:48来源:新华社

2022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5周年。12月13日上午10时,我国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举行国家公祭仪式。

在此次国家公祭仪式上将出现一群特殊的“嘉宾”,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今年8月,首批共13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获得认证,标志着幸存者后代正式接过传承历史记忆、传播历史真相的接力棒。他们的身份有何特殊性?将如何履职?又有哪些心愿?记者进行了采访。

来自10个家庭,年龄最小者12周岁

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共13名,他们是葛凤亮、黄兴华、黄睿、夏媛、李玉瀚、李真铭、常小梅、刘榴、马雯倩、徐宏、夏天行、王莲、阮红燕,来自10个幸存者家庭。

据了解,他们多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家庭的二代、三代,也有部分第四代加入,既有父子搭档、母子搭档,也有夫妻搭档。

夏媛和儿子李玉瀚来自幸存者夏淑琴的家庭。夏媛告诉记者:“我从小听着外婆讲的故事长大,如今外婆年纪越来越大了,耳朵也听不清了,眼睛也看不清了,她说希望我可以代替她去作证,让更多人知道当年侵华日军犯下的罪行。”

李玉瀚刚满12周岁,虽然年龄是传承人中最小的,但已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当了好几年小小讲解员。“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就带他参加家祭。上小学之后,他就主动去纪念馆做小小讲解员。别看他年龄不大,但他知道心疼太婆,也理解历史传承的责任。”夏媛说。

传承历史,传播真相,传递信念

2014年,纪念馆开展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登记工作。2022年,认证了首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相比遗属身份,传承人相当于传承历史记忆的主力军,对使命的认识更深入,履职的方式也更丰富。

今年4月,100岁的幸存者王恒离世。早在2011年,他就在孙女王莲的帮助下开通了网络账号,讲述自己经历的战争。“爷爷口述,我编辑。我告诉他开通不到5天就有近3000名粉丝,他听了特别高兴。”

常小梅则选择将父亲的一生记录下来,陆续出版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生活史》中、日、英文版。书中,她以细腻的笔触还原了一个九岁战争孤儿的真实人生,揭示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远影响。

幸存者王素明的女儿徐宏和女婿夏天行是一对夫妻传承人。国家公祭日前夕,夏天行开始重读张纯如的《The Rape of Nanking》。他说:“女儿在国外生活,我希望自己能够用英语把这段历史真相说清楚、讲明白,向外国朋友、华侨华人讲述这段历史。”

愿他们夙愿得偿,余生心安

1937年,葛道荣的叔父和两位舅舅惨遭日军杀害,年仅10岁的他逃进安全区却被日本兵用刺刀刺伤右腿。95岁的葛道荣晚年仍有执念,他参加各类宣讲、座谈等超过150场,还写下近10万字,记录自己在南京那段至暗时刻的惨痛经历,取名《铭记历史》,家中子孙人手一份。

国之难者的暮年夙愿,就是等到加害方的真诚道歉。2021年10月,99岁的幸存者马秀英带着遗憾离去。马秀英的曾孙女马雯倩从大学时期就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志愿讲解员。“祖奶奶生前说过,‘只要活着就一直作证’。我将继承她的遗志,把这段历史传递下去,这也是对她最好的告慰。”她说。

“历史与信念的传承,其实就是靠一个个家庭身体力行做出来的。”纪念馆负责人说,未来这支传承人队伍还将进一步扩容,历史的见证者终将离开,但正义与和平不会凋谢。

据新华社

第一排从左至右:孙富祥(已故)、管光镜(已故)、祝四孜(已故)、刘庭玉(已故)、陈玉兰(已故)、马秀英(已故)、濮业良(已故);

第二排从左至右:马继武(已故)、李素芬(已故)、易翠兰(已故)、李素云(已故)、王义隆(99岁)、王长发(99岁)、蒋淑萍(已故);

第三排从左至右:薛玉娟(98岁)、吕金宝(已故)、巫吉英(已故)、胡信佳(已故)、陈广顺(已故)、谢桂英(98岁)、黄桂兰(98岁);

第四排从左至右:岑洪桂(98岁)、顾秀兰(已故)、沈淑静(已故)、黄卓珍(已故)、赵金华(已故)、陈桂香(97岁)、徐家庆(已故);

第五排从左至右:李高山(已故)、杨翠英(已故)、黄刘氏(已故)、关舜华(97岁)、王秀英(已故)、陈文英(已故)、周智林(96岁);

第六排从左至右:蔡丽华(已故)、魏桂如(96岁)、易兰英(96岁)、张秀红(已故)、石秀英(96岁)、高恒发(95岁)、王福义(已故);

第七排从左至右:李美兰(95岁)、葛道荣(95岁)、马淑勤(已故)、马月华(已故)、李长富(95岁)、林玉红(已故)、余昌祥(已故);

第八排从左至右:张福智(已故)、金茂芝(已故)、常志强(94岁)、郑锦阳(94岁)、万秀英(已故)、艾义英(94岁)、龚德年(94岁);

第九排从左至右:向远松(已故)、朱惟平(已故)、经智珍(94岁)、朱秀英(已故)、沈桂英(已故)、贺孝和(已故)、陈素华(已故);

第十排从左至右:夏淑琴(93岁)、杨静秋(93岁)、张惠霞(93岁)、周湘萍(93岁)、张兰英(已故)、蒋树珍(93岁)、仇秀英(已故);

第十一排从左至右:徐德明(92岁)、刘贵祥(92岁)、郭林大(92岁)、张仕翔(92岁)、马承年(已故);王翠英(已故)、姚秀英(已故);

第十二排从左至右:王津(91岁)、熊淑兰(91岁)、刘素珍(91岁)、潘巧英(91岁)、郭秀兰(90岁)、祝再强(已故)、陈德寿(90岁);

第十三排从左至右:王子华(89岁)、程福保(89岁)、伍秀英(89岁)、路洪才(89岁)、阮秀英(89岁)、高如琴(88岁)、马庭禄(88岁);

第十四排从左至右:佘子清(已故)、袁桂龙(88岁)、岑洪兰(88岁);刘民生(88岁)、方素霞(88岁)、唐复龙(87岁)、刘兴铭(已故);

第十五排从左至右:王素明(已故)、程文英(86岁)、马庭宝(86岁)、陶承义(86岁)、傅兆增(已故)、阮定东(85岁)、苏承祺(85岁)。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害,给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和苦难记忆。85年岁月流逝,截至记者发稿时,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的幸存者仅剩54人。我们记录下部分幸存者的名字和肖像,为史存证。

新华社发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