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大山深处红色历史的守护者 ——记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中条山抗战纪念馆馆长杨金玉
发表时间:2025-04-03 18:23:49来源:山西日报

“一个抗战纪念馆如果没有丰富的文物,那么,弘扬和平文化就没有了基石。”眼前这个面庞黝黑、精瘦干练、嗓音干哑的老人就是杨金玉——垣曲县“两馆两园”创始人,他独立出资创办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垣曲县中条山抗战纪念馆和民兴抗战烈士陵园、垣曲县中条山抗战体验园。

垣曲是革命老区县,1927年就建立了中共垣曲县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生于革命军人家庭的杨金玉痴迷于红色收藏,2007年他在垣曲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历山镇望仙村,创办了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在收集实物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许多中条山战役的遗址和遗物,便产生了创建中条山抗战纪念馆的想法。2014年,中条山抗战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谈到建立纪念馆的初衷,杨金玉强调最多的是“喜欢、愿意”。当年,他带着多年来积攒的百万元存款,怀着创业激情跑进望仙、民兴大山,想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让家人过得更幸福,但当了解到大山里藏着的先烈感人故事后,他被震撼了。他的投资目标发生了改变,那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大山深处的红色历史,铭记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献出热血和生命的英烈们。

走进革命老区纪念馆,斑驳的墙面、古朴的门窗、与新中国同龄的柏树映入眼帘,7个展厅内珍藏有各类史料600余件、文物1320余件,绘制历史事件壁画500平方米。

共产党人舍生忘死的抗日事迹,杨金玉娓娓道来。“那时,党在垣曲的工作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杨金玉一边介绍时代背景,一边深入地讲解垣曲县的革命故事。“当时,在垣曲县委的领导下,全县开始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同时,以抗日救亡为主要任务的群众运动也在全县轰轰烈烈展开。”杨金玉告诉记者,从1938年2月起,垣曲县各类救亡团体也相继建立,妇女抗日救国会、工人抗日救国会、农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等群众团体陆续成立。

一幅幅老照片、一封封旧信件、一个个老物件将参观者的情绪带入到那段烽火岁月。“每一件抗战实物都有一个抗日故事。”杨金玉说。

为了充实纪念馆的文字、图片、实物,杨金玉四处打听,一有线索,不论多远,立即出发。

就这样,十年间,杨金玉跑遍了全国19个省90多个市县,吃尽了苦。他觉得自己不是在做纪念馆,而是在铭记一段伟大的历史。可以说,“两馆两园”里的每一个文字、每一组数字、每一幅图片、每一件实物都渗透了杨金玉的汗水和心血。

“有些游客进馆之后会觉得馆内摆设太过朴素,缺乏许多硬件设备。殊不知,在建馆过程中,寻找藏品、筹集资金以及后期的人员管理、展馆维护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困难。”革命老区纪念馆副馆长王雪花说,为了一枚炮弹,杨金玉曾带领大家在夏县的深山里辗转三天两夜;为了一把刺刀,他驱车沿着盘山路来到海拔1600余米的绛县小山村多方寻找;为了一件旧军装,他5次前往垣曲县英言镇郭家山村……大到炮弹残骸,小到一封老兵家书,只要有一丝线索,他都会前去寻找,想方设法收集更多的展品。

作为民办公益性纪念馆,建馆的资金曾是杨金玉最大的压力。“在找寻藏品过程中,他抵押自己的资产,并集全家之力,将藏品逐个‘捧’回家。”王雪花说。

如今,杨金玉创办的“两馆两园”已成为当地的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的参观者,在这里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平均年参观人次超20万。

当了这么多年的“馆长”,杨金玉坦言,没有收益却有收获。多年来对纪念馆的巨资投入,他淡然视之,“希望藏品被更多人看到,让大家可以触摸这段历史、珍惜和平,希望人类不再有战争。”

王荔 许靖茹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