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辛乡北杨村党支部领办的设施大棚里,焦福栋、陈蓉鑫夫妇正在为甜瓜蔓打旁尖。本报记者李宁波摄
“去年咱们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为5万余元,等合作社的果园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增收50余万元。”1月9日,记者来到临猗县北辛乡平宜村占地80多亩的“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苹果示范园里,站在观景平台上,村党支部书记姚小军自信地说。
如今,一个“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设施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北辛乡复制。每个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都成为乡村振兴的“潜力股”,不管是“三新”苹果产业,还是蔬菜、瓜果大棚产业,村民都乐意以土地入股或承包。因为党支部是提升农民致富、集体经济增收能级的“主心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北辛乡党委书记黄志恒告诉记者,在集体经济发展中,该乡坚持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通过“党委政府联系主导、公司平台联合运作、金融担保联接融资、党支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手经营”的办法,以“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和“保底+分红”的发展模式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全乡16个村的党支部均领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650余亩设施农业的规模种植,2022年全乡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三年内有望突破500万元。
北杨村的西红柿和甜瓜大棚里,暖意浓浓,芳香扑鼻。农民们或忙于管理,或忙于采摘。“我们村集中流转土地60亩,建成10座标准化弓形棚,多元化引入运营资金发展设施农业,收益远超传统果园。现在,在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户愿意从事设施农业,许多外出打工的青年,也陆续返乡创业。”北杨村党支部书记畅义刚说,村里合作社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村集体来办,通过土地规模化流转、项目化开发、公司化管理,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民的“双增收”,聚起集体经济发展的合力。
如今,北辛乡满眼可见一栋栋智能化温控大棚,合作社生产的西红柿、樱桃番茄、水果黄瓜、甜瓜等果蔬,都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苹果大乡”正在转型为果蔬大镇,设施农业为农民增收上了“双保险”。
该乡义堂村御品一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种植、水果源头采购、物流仓储、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去年销售额超两亿元。“我们在拼多多、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都有自己的专营店铺,每天成交量在3万单以上,全部是当地果菜。”董事长赵学升说。
冬日的暖阳洒在大地上。御品一园合作社里,络绎不绝的车辆正将鲜美的果蔬运入包装大厅,又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远处,一棵棵在微风中摇曳的果树,和一栋栋果蔬大棚,似乎也在讲述着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光景。
李宁波 张新征 陈伟东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