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透视全国“最缺工”职业排行
发表时间:2025-04-03 18:07:23来源:新华社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引发广泛关注。在我国就业总量压力犹存的背景下,一些领域缺工意味着什么?包含哪些深层次的就业矛盾?“新华视点”记者在多地进行了采访。

制造业等岗位长期招人难,快递物流业等近期用工缺口加大

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有41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如汽车生产线操作工、车工、焊工;有30个属于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如营销员、快递员、餐厅服务员;还有23个属于专业技术人员。

“这些岗位一直很难招人,排行中大部分缺工岗位多年都没变。”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公共就业服务局副局长于砚华说。

与2022年第三季度相比,第四季度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汽车行业相关岗位缺工较为突出,多个技术岗位新进排行,汽车生产线操作工位列排行前十。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经开区近日举办的“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场招聘”活动中,前来招人的大多是急需复工达产满产的生产企业,提供的103个岗位涉及机械加工、操作工、销售等20余个工种。

此外,快递物流行业用人需求明显增加,采购员、邮件分拣员本季度新进排行,快件处理员、装卸搬运工、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等职业缺工程度加大。

据于砚华介绍,2022年12月份以来,企业招聘需求明显回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供需两旺。

一边招工难一边就业难,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

在就业总量压力下看“最缺工”排行,则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一些岗位长期缺人;另一方面,部分大龄劳动者、高校毕业生等依然面临就业难题。

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看来,缺工岗位主要缺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一线员工和部分专业技术人员。

“对高校毕业生来说,这类岗位在收入报酬、劳动条件、劳动强度等方面不具吸引力。与此同时,企业对人才的年龄、实际工作能力等要求又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供求错位,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长期并存。”莫荣说。

齐鲁人才研究院副院长李召华表示,随着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劳动力供给趋紧,近年来,包括工厂一线操作工、餐厅服务员、快递员等在内的年轻普工,在招聘市场很受欢迎。但由于技能要求较低,淡旺季收入波动大,人员流动性很大。再加上有些年轻人不愿从事简单重复劳动,导致这些行业持续缺工。

莫荣表示,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对传统低端制造业提质升级,提供更多符合劳动者需求的高质量就业岗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部署,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专家表示,相关政策举措的推出将大力提升产业发展和岗位供给水平,增强就业吸引力,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薪资待遇和稳定的就业环境。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

破解就业结构性难题,企业要做出调整,劳动者也要大力提升技能水平,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更好匹配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与高质量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李长安说。

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已超过6000万人。但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还不到30%,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能达到70%至80%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因此,我国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长期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2以上。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围绕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环节,提出了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政策举措。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等五方面重点工作,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贤东表示,2023年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促进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一系列举措已经在路上。要建立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通过对接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促进人才顺畅流动、优化配置。”李长安说。

据新华社电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