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县群众制作福兔香包
游客在万荣县李家大院赏民俗
左权县群众载歌载舞庆新年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行走在三晋大地的广大乡村,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年味小吃街巷飘香,熊熊旺火旺气冲天,威风锣鼓响彻云天……各地农民欢天喜地过大年。春节前后,记者走访岢岚、隰县、垣曲、新绛、武乡、方山等地,用笔墨呈现农村的年节气氛,记录群众对新生活的赞美,展示百姓进行新一年生产的美丽身影。
■岢岚县水峪贯村
村美人和迎新岁
寒冬腊月,新年将至。岢岚县水峪贯村的小广场上,村民敲起激越的锣鼓,扭起开心的秧歌,小山村年味渐浓。
走进一户人家,只见村民孙翠英正忙着炸油糕,桌上放着刚刚出锅的肉丸子。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孙翠英的欣喜溢于言表:“前几年村里主要发展产业增收,这几年着重配齐各种基础设施,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在村里过年不仅年味足,过得也健康向上。”
“地无三里平”“路有十八弯”曾是水峪贯村的写照。这几年,村里积极争取县里有关部门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在稳定食用菌、光伏等产业的同时,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道路硬化绿化美化、村民厕所改造等民生工程。村党支部书记刘还清说:“我们维修了自来水管网,疏通了河道,安装了健身器材,配备了文化娱乐设备,村容变美了,村风文明了,大家载歌载舞迎接新年的到来。”
基础设施在不断改善,乡风文明也在悄然改变。水峪贯村注重提升村民素质,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通过评选“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户”,完善“新风超市”运行管理等,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热情,带动村民自觉规范行为,使全村社会风气和群众精神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刘还清感慨地说:“过去村里开会人都叫不来,商量一件事情大家都不参与,认为自家的事情最重要。现在工作制度规范了,党员干部带头了,村务政务公开了,产业项目见效了,集体收入增加了,群众心里敞亮了,党支部的威信也提升了。”
2021年,村民韩瑞林在打扫街道时,捡到一个黑色袋子,里面装有6万元的百元大钞,还有失主的信息。老韩想着失主很着急,在联系失主、核实信息后,把钱如数交还。这件事在村里影响很大,在村里的道德评议会上,老韩笑着说:“这是很小的一件事,不是我的我不能拿,归还失主是应该的。”
现如今,水峪贯村干群关系融洽、邻里相处和睦、村集体事业蒸蒸日上,一幅产业兴、生态美、民风正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隰县王家庄村
玉露香梨销售火
“不行啊,明天的货已经全部发出去了,你的最快排到三天后了。”“王总,实在抱歉,咱工人连轴转也赶不出来,明天最多只能给你发500件,多了真的不行!”“临近春节,隰县玉露香梨的市场行情看好,要货的太多,张经理。”春节前夕,隰县龙泉镇王家庄村周边没有一个闲人,好多村民在红钻领鲜专业合作社忙碌,合作社负责人徐吉方手头的三个手机,这个还没挂断,那个又响了,电话都是一个目的——抢购玉露香梨。
徐吉方在隰县经营玉露香梨已经有10个年头,今年是最忙的一年,从1月7日开始,要梨的客户络绎不绝,他在长江三角洲批发市场的档口,每天开门不到1个小时,两大车隰县玉露香梨就被客商一抢而空。
“你看看,今天有63个工人选货装货,最多的时候有89个,智能分选线从早上8时开始一直到晚上9时不间断地分选,最多能选出2万多公斤,然后人工再次分选,包装、装盒,一个熟练工每天最多可以装65盒。我每天最少走两个货车。想要再多,根本做不出来。目前,我一共销售了近100万公斤。”徐吉方从抽屉里拿出了自己的订货单,“这些是年前要发出去的,后边的这些订单已经排到清明之后了。”
像徐吉方一样忙碌的玉露香梨销售商不在少数,在隰县的各个冷库,前来抢货的客商络绎不绝,更有一些客商一个电话就要定五六十万公斤。
隰县梨果面积38万亩,其中玉露香梨面积23万亩,面积规模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今年隰县玉露香梨的产量有3000万公斤,果品总产值5.8亿元。
隰县果业局局长卫建军介绍,近年来,隰县将玉露香梨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源头活水,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牵引,全力构建集生产、加工、科研、流通、休闲与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真正用一颗生态梨、科技梨、富裕梨实现了老百姓的致富梦。
■垣曲县神后村
家庭“春晚”乐开怀
1月22日,正月初一。这天晚上,在垣曲县历山镇神后村张宝元的农家小院里,由老张儿女和孙子辈参加的家庭“春晚”,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着。只见两盏仿古灯笼挂在“舞台”两侧,还有3块大奇石和盆景装饰场地。小院里坐满了左邻右舍的30多名男女老少,大家闻讯前来观看老张家的家庭“春晚”。
晚上8时,别开生面的家庭“春晚”正式开始。担任今年家庭“春晚”的策划和导演是张宝元,他的老伴负责音响。“今天是兔年新春第一天,我们张家以文艺晚会的形式共贺春节,祝福美好生活。”主持人由儿媳郭冬梅担任。
第一个节目由孙女张瑜琪演唱歌曲《在平凡世界拥抱你》,作为一名高三学生,今年准备报考音乐系。次子张江海在临汾市一家煤矿上班,他演唱了歌曲《送亲》,妻子唱了歌曲《人生一世不容易》;三子张亚海在河津铝厂上班,他与妻子郭冬梅共同表演了陕北民歌《梦中兰花花》;女儿张亚玲嫁在本村,她演的节目是歌曲《天亮了》。当晚,除张宝元的长子一家因故没有回家外,其余3个儿女共有9名家庭成员表演了12个节目,一个个精彩纷呈,一阵阵掌声不断,把家庭“春晚”推向了高潮。
老张今年75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艺爱好者,从河津铝厂退休回到家乡后,致力于农村文化宣传,他喜欢奇石收藏,他的农家小院成为全县第一批“农村文化大院”,他还牵头成立了一支农民艺术团,是全镇的农村文化带头人。
多年来,张宝元自编自演了快板、道情、三句半等接地气的文艺节目40余个,连续5届参演了县文化馆举办的文艺展演。他创作的表演唱《逛新城》深受欢迎,并参加了运城市组团赴深圳、香港、澳门等地的巡演。
“我们家已连续举办了两届‘春晚’,今年是第三届,准备坚持年年搞下去。村干部还委托我组织排练村里的传统游艺,热热闹闹欢度元宵佳节!”张宝元乐哈哈地说。
■武乡县砖壁村
农家乐里游客多
年味正浓时,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的农家乐更是热闹非凡,门口高高悬挂着的大红灯笼,院内堆放着整齐的柴火垛,房间里欢声笑语不断,将新年的气氛烘托到了极点。
走进大厅,一股农家饭菜的香味迎面扑来,七八张大圆桌前坐满了人。村民张国兵忙得团团转,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催促着服务员抓紧上菜。张国兵笑着说:“这两天可忙坏了,游客一拨接着一拨,比走亲戚还热闹。”
“过去靠种地、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最多不过2万元,如今一年能赚10多万,收入涨了一大截。”张国兵的笑容里满是幸福,“这好日子,全靠旅游业的发展。”
砖壁村位于太行山腹地,三面环沟,一面靠山,山陡沟深,干旱少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曾长期在此驻扎。近年来,随着当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依托八路军总部旧址,村里建成了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砖壁村紧紧抓住机遇,以“乡村·红色”为主线,全力打造体现北方农村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和再现抗战场景的体验式红色旅游。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砖壁村,来这里回忆抗战的艰辛,感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砖壁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军介绍,目前村里已经开了39家农家乐,民宿能同时容纳500多人居住,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旅游综合年收入100多万元,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双增长。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今,砖壁村依托太行山独特的“红色资源”、壮美的自然山水、厚重的文化底蕴,武乡县砖壁村积极探索和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带动乡村、田园焕发光彩,推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夜幕降临,一盏盏灯笼、一条条彩灯散发出温暖、祥和的光芒,一桌桌农家饭菜香弥漫在乡村的大街小巷,温暖、喜庆的春节气氛包围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城里人、村里人都在欢度红红火火的中国年。
■新绛县横桥村
蔬菜生产不停歇
正月初三,天寒地冻。新绛县15万亩蔬菜大棚里却是春色满园,西红柿、茄子、黄瓜挂满了枝头,一畦畦绿油油的菠菜、生菜长势喜人,一株株圣女果秧苗上结满果实。
从横桥镇横桥村王建云的蔬菜大棚内不时传出一阵阵笑声,10多名农家妇女说笑着把菠菜打包成捆,整齐地摆放在田间的地垄上,准备装车销到外地。王建云笑着说:“越是年节,蔬菜生产越不能停歇。这几天,我这6亩菠菜已进入收获期,正好供应春节市场。”
在王建云的蔬菜小拱棚旁,10个崭新钢架结构的新型日光温室已经建好,其中两个已经育了新苗,满畦的种子刚刚发芽,俯下身来闻闻嫩绿的新芽,一股清香扑鼻而来。
今年,王建云又投资50余万元,新建了10个新型日光温室,不仅种植面积增加了,而且品质也更有保证。
王强也是横桥村的种菜大户,他雇了20个劳动力,分成两班在收割菠菜和芫荽。“现在的叶菜价格好,年前后能卖10万元,除了成本和一些损失,收入不比往年少。”王强委婉地表达着增收的喜悦。
处于汾河之畔的横桥村是晋南地区最大的叶菜生产基地,种植茴子白、菜花、西兰花等叶菜2000余亩,村民们靠种植叶菜普遍富裕起来。
近年来,横桥镇号召菜农对生产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把原来由竹板搭建的小拱棚,改建为钢架结构的大拱棚,并在土地流转、融资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近些日子,横桥镇党委书记狄良、镇长张学良经常在田间地头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各项惠农政策,与基层党员群众共话新时代农村幸福美好生活,为乡村振兴凝聚更强合力。目前,横桥镇已建设新型日光温室拱棚50座,为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打下了基础。
年前的一场大雪,为晋南大地披上了银装,暖暖的阳光泛着金色光芒,一辆辆满载蔬菜运输车驶离基地,将新鲜的蔬菜运往全国各地,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春节餐桌,也鼓胀了菜农腰包,使他们的生活更丰盈。
■方山县张家塔村
张灯结彩扭秧歌
大年初五,天气虽然寒冷,但挡不住方山县张家塔村村民的热情。敲锣鼓、舞扇子、挥绸子……村民们欢聚在文化活动广场上笑声不断,有的情不自禁加入到表演队里,更多的人拿起手机,用镜头记录下这份欢快。
“去年,煤矿上打工挣了3万多元,老婆在村里靠旅游卖烤香肠和爆米花也赚了1万多元。”赵连正边扭秧歌边说。“去年的小米、玉米、红薯等农特产品都被游客抢购一空,收入6万多元。”身着彩服的种植大户赵缠正不甘示弱。
“看着村里的旅游业一天比一天好,我养了30多只梅花鹿。去年收入20多万元。”神采飞扬,活力十足的赵晓东笑眯眯地说。
村民们踏着喜庆的鼓点,和着喧天的锣鼓,把热烈喜庆的氛围传递给现场的群众。变队形、走花样,灵动活泼的姿态,踩在点上,扭在腰上,美在了脸上,一场场花样繁多的秧歌轮番上演,脸上洋溢着幸福与甜蜜。
在长长的秧歌表演队伍中,有一位“济公”,形象逼真,滑稽夸张,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走上前一看,表演者是一位老年人。他边舞边说:“平常,干部给俺们送科技、送文化,如今,日子好了,俺们用节目表达谢意!”
看热闹的人们也是一道风景。前面的互相簇拥,后面的抻着脖子、踮着脚尖,靠不过去的人选个高地站着。孩子们骑在爸爸脖子上,聪明人站在台阶上。广场上闹红火,民居里乐翻天。各样的地方小吃和特色商品吸引着群众,有的在拍全家福,有的在选购商品,有的在带孩子游玩,自得其乐。
天色渐暗,张家塔村的各色彩灯,依次点亮。在雪景的映衬下,一条条彩色的灯带镶嵌在古村里,非常美丽,整个村庄都变得流光溢彩。广场上、路两旁,远远望去,五彩缤纷、色泽艳丽,引得村民、游客纷纷驻足观看、拍照,留住绚丽的瞬间。火红的灯笼、可爱的村民、喜庆的春联与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相映成画,整洁秀美的古村年味十足。村党支部书记王军峰乐呵呵地说:“现在村里越来越美,老百姓的日子就像灯笼一样红红火火。”
本版策划:康梅芗 赵建军
本版责编:李全宏
本版版式:薛海鸥
本版稿件:李全宏 卫世新 肖继旺 吕晓霞
赵海鹏 康乐 崔松良 闫锐鹏 邢兰富 闫鑫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