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应县,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争先崛起的生动画面。
近年来,应县县委、县政府紧跟省委、市委“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塞上绿都”战略部署,响亮提出实施“六大工程”、推动“六个转变”战略决策,按下了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县篇章“快进键”,全县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全面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向农业强县转变
应县是全省蔬菜种植大县,也是全国养殖大县。“应州绿蔬菜”“应县紫皮大蒜”“正北芪”“臧羊”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应县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产业项目,努力走出一条专、高、精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致力打造优质玉米高产示范区、全国绿色蔬菜生产基地、黄芪药茶研发加工基地、生态畜牧示范区的目标。应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依托设施农业、“三品一标”产品、规模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以高档次、高标准农产品取胜市场。并依托粮、蔬、芪、牧等优势产业,打造精品特色农产品,促进传统农业向精品农业、设施农业拓展。
今天的应县,现代农业发展日益显现。全县新建高标准农田6.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6.1亿斤,位列朔州第一。设施农业总规模达到1.5万亩,生产效益明显提升。认证“三品一标”绿色农产品10个,农业品牌不断做强。全县种植青贮玉米、苜蓿、燕麦草13万亩,奶牛存栏量达6.4万头、肉牛饲养量2.56万头、肉羊饲养量116万只、生猪饲养量28万头,草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力。
不断做大做强新型工业
向工业大县转变
工业兴则县域兴,工业强则县域强。应县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养壮大,不断补齐工业短板,不断推动全县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全县形成了以陶瓷、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应县以打造全国知名陶瓷生产基地为目标,积极完善上游陶瓷机械、设计,下游陶瓷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产业链条,着力形成以高技术陶瓷产业为核心,以创意设计、文化旅游为延展的“研、产、展、销”发展体系。积极引导陶瓷企业与潮州、景德镇等陶瓷产区交流合作,推动中高端、专精特新产品研发,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总投资5亿元的碧美清年产4000万件日用瓷、龙华二期年产3000万件高档日用瓷、华伟超薄岩板大板二期生产线、郸韵高档耐热陶瓷等项目的加快建设,不断壮大产业集群。
应县积极培育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积极推动众城科技可降解新材料、麒麟轮胎生产线、年产30万吨水处理药剂3个续建项目建成投产,通达伟杰无机新材料制品、山西尘盾大气治理新材料生产和山西鑫聚高性能复合掺合料3个新建项目上半年开工。扎实推进新能源产业,推动总装机规模55万千瓦的华能、国电、大唐等7个光伏发电和白马石分布式风电项目年内全部并网,促进全县工业经济提质扩量增效。
加快文旅商贸融合发展
向旅游强县转变
应县木塔在国外享有盛誉,应县紧紧围绕木塔这一独特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文旅商贸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全国知名文旅康养目的地、华北地区综合物流集散地。
应县加大木塔保护和开发力度,持续推进全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启动龙首山文化产业园建设、博物馆、文物保护利用数字化、小石口和狼峪长城段修缮等项目。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管理科学、理念先进的大企业推进木塔旅游景区综合开发,完善景区5G网络、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积极打造红色记忆、长城遗址、古建文化、自然山水、生态田园5条旅游线路,多支点推进全域旅游。依托下马峪得天独厚的森林康养资源,加快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通过编排富含本土文化的戏剧作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彰显应县辽金文化、古建文化、佛教文化、边塞文化独特魅力。
如今,应县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蓬勃向上,应县耍孩儿被文旅部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名单,应县木塔被评为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建单位、入选山西省首批“文化记忆”项目名单,应县被省民政厅、省委党史研究院、省文旅厅评为“千年古县”。
应县还依托晋陕蒙产业走廊资源腹地和国家级交通枢纽区位优势,积极推进诚佑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项目主体完工,打造集冷冻冷藏食品储藏调控中心、综合交易中心、集散中心、配送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化冷链物流园区。推动经纬通达综合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项目年内完工,打造内联外畅的物流体系。全力发挥内陆港现代物流服务业集聚区枢纽辐射带动作用。
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向财政富县转变
项目建设是构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县不断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着力解决企业“所急所盼”,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以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为契机,让各类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强起来,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积极建设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努力培育电商主体。同时,通过严格落实助企纾困一揽子政策措施,深化入企服务,切实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解决实际困难。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对照国家负面清单,全面清理规范各类行政许可。加强“互联网+监管”工作,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持续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等改革,推动更多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全力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
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确保民营经济公平享受各项政策、平等获得资源要素。加大对民营企业进入产业转型、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领域支持力度,最大限度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潜能。深入开展“政策找企业、服务到企业”系列活动,“一企一策”精准帮扶,研究解决工业企业用气价格偏高、技能人才不足、专业营销团队缺乏等问题。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向生态兴县转变
作为国家园林县城,应县县城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处于前列。应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学习弘扬右玉精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让应县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美好。
严格能效约束。全县紧跟省、市部署要求,有序推进“碳达峰”行动。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的有效方式,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面实施重点行业能效提升行动,确保万元GDP综合能耗稳定下降。
强化生态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持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今年,预计完成国家营造林工程5.5万亩,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行为,依法守护绿水青山。
与此同时,应县不断加强污染防治,深化重污染天气、臭氧污染、柴油货车等突出问题整治,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加强省考出境断面水质治理,推动开发区2个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县城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行。并加强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工作,扎实做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确保不折不扣全部整改到位。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向教育名县转变
应县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暖民心、惠民生的重要工作来抓。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县教育事业迎来了新发展。
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全力营造尊师重教、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积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调整县域学校布局。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到55%以上。同时,积极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巩固“双减”工作成果,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促进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多样化发展。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今日的塔乡大地,处处呈现生机勃发、争先进位的喜人景象。下一步,应县县委、县政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右玉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紧跟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坚定信心、勇毅前行,抬高标杆、争先进位,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彰显担当、贡献力量!
本版文字:刘夏楠 张美萍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