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正文
用数字技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
发表时间:2025-04-03 18:04:14来源:山西日报

以“文”会友,“博”采众长。近日,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开幕。作为文化产业界的盛会,本届文博会各展区不仅引入了元宇宙、数字化、AI等数字文化领域内容,带来“文化+科技”的数字盛宴,而且首次设立“数字中国——AI时代的文化创新”展区,推动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前不久,《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印发,提出“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就是要以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激活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以更加多元、立体、鲜活的形式呈现在当代社会和现实生活中。

“传统文化+数字技术”,有助于在更高水平和层次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本届文博会山西展区,5米长触摸屏的云冈石窟高清多人互动体验项目吸引无数观众驻足体验。在浙江展区,利用数字化手段营造出“交叠时空”之感,让观众能够一镜飞越山海湖泊,一秒穿越历代古画。近年来,我省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着力以数字经济赋能文旅产业。今年,全面焕新升级的山西文旅数字体验馆运用了混合现实、全息成像、体感交互等技术,游客可以坐观晋商大院、远眺黄河奔腾、穿越太行峡谷。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一改过去的“高冷”形象,实现了与观众的双向奔赴。如山西博物院推出“大河上下·晋魂”专题数字展览以来,通过三维场景还原、视听动画等,带领观众感受4300年前陶寺先民的生活场景和智慧,吸引数十万人云上观展。

“传统文化+数字技术”,有助于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新路径。本届文博会上,大量的展陈体现了数字化手段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传承。事实上,近年来,借助数字技术,那些原本珍藏在橱窗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正在不断“出圈”,焕发新的活力。比如,通过3D打印、AR识别等技术手段实施保护性抢救的永乐宫壁画备受瞩目。今年启动的“新IT,新文遗:智慧应县木塔”项目将从三维数据采集等方面,为应县木塔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保护方案。山西是文化大省、文物大省、非遗大省,利用数字技术深入挖掘保护山西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增强山西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势在必行,也大有可为。

“传统文化+数字技术”,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迭代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本届文博会组织了大量5G、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文化企业参展,各参展企业推出的沉浸式体验和数字视听争奇斗艳,数字文化产业正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近年来,文博会每年汇聚海内外10多万种文化创意产业展品、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我省展区今年也汇聚了文旅康养、文化创意、文化园区等230个招商项目,抢抓机遇、学习借鉴、深化合作,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也是我省文化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数字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要加快促进数字技术和文化深度融合,让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保护、转化、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陈力方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