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月的时间,走了8个省13个城市18个园区,最终选择落户阳泉高新区。除了项目平台已建成,极大地缩短了建设周期,为我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外,阳泉干部的诚心让人感动。”7月19日,多氟多阳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轶皓说,如果没有这些支持,不可能在11个月内,在一片空地上,建成一个功能齐全的生产型企业。
这是一家年产2万吨六氟磷酸锂及添加剂的企业,也是阳泉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落地的缩影。
真金白银政策落地生根、纾困解难举措精准对接、援企稳岗制度平稳运行……阳泉高新区持续优化“三无”“三可”营商环境,厚植市场主体发展“沃土”,推动各类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
1—6月,阳泉高新区市场主体首次突破2万户,净增3557户,完成全年增量目标的86.1%,其中企业7752户。企业净增1624户,完成全年企业增量目标的106.6%,企业占比38.61%,千人拥有企业数达到60.5户。
坚持不懈扩总量
一座城市能不能挺立时代潮头,拼的是过硬的发展质量、一流的发展环境,是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厚植企业发展沃土,2023年,阳泉高新区推出七大“提升工程”,包括个体工商户转型、“小升规”培育、“规改股”培育、“股上市”培育、“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企业培育、研发机构培育、平台集聚等。
抢抓政策“风口”、找准服务“切口”,加强产业谋划、项目策划、招商计划。最大化发挥数字经济产业园、庙堰新材料产业园、泉东产业园这些已经建成或投入使用的园区的项目承载能力,提高智创城NO.7、高创园、中电产业园的市场主体转化率、企业入驻率。
“眼睛向内”挖潜增效。夯实“个转企”、发力“企升规”、抓实“规改股”、突破“股上市”。紧扣“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做好培育壮大。今年以来,涉税市场主体占比50%,千人拥有企业数达到60.5户,完成“个转企”1户,拥有“四上”企业209家,其中规上工业65家。拥有80家高新技术企业,10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专精特新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眼睛向外”招大引强。紧扣产业链短板弱项,把培育市场主体与做好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大幅提升项目签约率、开工率、投产率。2023年第二次“三个一批”活动中,高新区计划“签约一批”项目2个,“开工一批”项目4个,“投产一批”项目2个。
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工作机制。加强土地、资金、基础配套、科技创新、人才、服务、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替代指标8个维度要素保障,推进投资项目领域加速形成一批突破性的制度创新成果,赋能“百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
积极推进七大产业园区建设。政府出资有序推进征地拆迁、平台打造、基础设施配套,以园区道路、供排水、供热、供气、供电等领域为重点,保障落商企业的基本共性需求。系统谋划实施杨家庄自来水管网、庙堰污水处理厂、源网荷储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工业用地全部以净地方式出让,降低企业入园成本,助推招商引资提速增质。目前,累计打造完成平台4700余亩,建成标准厂房41万平方米,数字经济产业园、庙堰新材料产业园配套设施已完善,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生活需求。泉东产业园、杨家庄智慧物流园等3600亩平台打造项目正有序推进。
推行“全生命周期”服务。政务大厅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企业开办、投资项目审批实现“一窗受理集成办”“线上线下融合办”“项目管家跟踪协同办”。生产运营阶段,聚焦企业经营需求全程护航保障,搭建专业平台,全链条、全方位保障重点项目资金、人才、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各项配套服务。
特色平台抓集聚
省级特色产业集聚区试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立足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和区域产业基础,以形成产业集聚的专业镇为导向,突出做强龙头、延链强链,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积极融入省、市产业链布局,重点推进新能源电池、泵阀装备制造、半导体、磁性材料、节能环保等五大特色产业(专业镇)强链延链补链。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今年兑付重大转型项目扶持资金1892.67万元,形成以多氟多、阀门公司、日昌晶等龙头企业带动,20余家核心骨干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今年1月,阳泉高新区成功获批山西省第三批特色产业集聚区试点,形成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全省竞争与示范带动优势凸显。
省级数字经济园。高新区云谷数字经济产业园总规划面积1.8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信创和智能智造产业,是高新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承载基地。截至目前,该园区已建成5G高速网络、窄带物联网等新基建站点288个,打造中电数字经济产业园一二期、云峰算力中心、智能智造产业园等数字经济载体累计35万平方米,创建智创城NO.7、高创园、开创大厦等智慧楼宇,形成以百度为龙头的车联网、大数据和智能智造的数字经济产业新生态。今年6月,成功获批山西省数字经济示范型和培育型园区。
省级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高新区培育示范双碳产业,打造“数智双碳”名片。抢抓“双碳”战略和能耗“双控”产业机遇,加速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围绕工业节能、建筑节能、智慧供热等重点产业方向,深入挖掘数字场景,加快独立储能、数智双碳能源平台、智慧供热系统、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分拣中心)等项目建设,加速布局“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电池关键材料、整装生产、回收利用等项目,形成产业集聚,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园区。今年4月,成功获批山西省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
创优环境激活力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不断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经营场所登记改革、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重大改革,持续精简优化审批流程,推行“一网通办”与“不见面审批”,积极扶持新业态发展。实现企业开办0.5天、零成本,一般性工业项目审批时间由34天缩减至12天。优化审管信息推送机制,实现审管无缝对接,责任溯源,提升服务效能。打造“政务大厅+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园区政务服务站”三级联动的“10分钟政务服务圈”,实现园区事园区办、高效办。
深化园区综合执法改革。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做到执法力量下沉、重心下移,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构建“包容审慎”执法环境。推进执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和一般违法行为减轻行政处罚事项清单,用好失信联合惩戒措施,积极探索适应新业态、利于公平竞争的监管办法。
畅通问题反映渠道,通过12345热线、管委会门户网站、政务大厅“办不成事”监督窗口、纪委“清亲下午茶”、设置意见箱等渠道,不间断7×24小时了解市场主体诉求。推动相关部门即诉即办,建立反映、帮办、整改服务闭环。需要党工委、管委会协调解决的,由营商办汇总、进行任务分解后,报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快速解决好市场主体的诉求、困难。
记者白雪峰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