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 > 正文
数字赋能 生态治理能力提升 ——2023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级党报媒体行活动见闻
发表时间:2025-04-02 19:28:18来源:山西日报

从青藏高原到渤海之滨,从平畴万里到蓝黄交汇,从潺潺小溪到奔流入海,推动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黄河流域九省(区)使命所在。近日,“大河奔涌‘数’说新发展——2023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级党报媒体行活动”在山东举行。本报受邀与沿黄九省(区),以及长江流域重点省级党报记者一行,沿着黄河生态廊道,深入山东数字强省建设的代表性地区及项目考察采访,探访数字浪潮下齐鲁大地生态治理的新举措、新变化、新气象。

镜头一

河湖治理驶入数字化快车道

“从2020年开始,我市陆续开展了孝妇河流域综合信息平台、一张图、三维可视化、河湖长制、城区调水、数字河湖等的建设工作,不断夯实数字化积累、创新工作方法,实现了全流域业务管理工作的‘一网统管’‘一网通办’。”6月28日,在淄博市河湖长制保障服务中心,随着工作人员的讲解,大屏幕上不断显示出一组组数字、图表和画面,强大的系统功能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近年来,按照“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服务数字化”的总要求,山东数字化建设持续提速,大数据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生态治理领域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提起山东的生态治理不能不提“数字孪生”这个新名词,它是物理对象的虚拟代表,通过从物体上的传感器收集实时数据,监控物体的运行方式,复制其行动,并推动决策的制定。淄博将数字孪生技术运用到了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中,采集各类基础数据、监测数据、河湖管理数据,构建了河湖空间数据5GB,数字孪生建模数据118GB,多媒体数据86TB,建设了全市河湖数字底座,这些数据在河湖基础信息、实时监控、河湖管理、工程调度、考核评价等方面得到全面运用,有力提升了河湖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全市3261个雨排口,全部立了公示牌,每牌一个二维码,方便河管员每天巡河时拍照、扫码、上传雨排口的排水情况。”淄博市河湖长制保障服务中心主任刘小进介绍,他们创新开发的河管员巡河周期覆盖率和建成区外入河雨排口巡查覆盖率考核2个新功能,打通了河湖管护的“最后一公里”,依靠科技走出了河湖管护“智慧”新路。

淄博市水利局副局长贾希征介绍,他们通过打通与水文、环保、气象等的数据共享通道,将大数据运用到河湖管理、防汛调度与水资源调配等方面,提升了河湖治理的科技水平。

镜头二

黄河入海口生态监测用上“黑科技”

连绵茂密的芦苇丛随风轻摆,东方白鹳、黑嘴鸥翱翔天空,浑黄的黄河水流过苍绿的湿地汇入壮阔的渤海湾。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监测中心,正借助“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技支撑。

东方白鹳喜欢在高大乔木上建巢,保护区专门建立人工巢,吸引它们在此繁衍生息,累计已经繁殖东方白鹳3198只。人工巢搭建在约40米的高度,巢内是否有鸟类“入住”、繁殖进度如何等,仅靠人力难以排查追踪,而在保护区的生态监测中心,通过鸟类智能识别监测平台,可以实时掌握每个巢穴的内部情况。

监测中心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遥感、雷达、无人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黄河三角洲的环境、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监测,并对道路出入口、鸟类分布区、道路节点等关键位置实行24小时全面监控,实时掌握人为活动状况。

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介绍:“近期研发的‘鸟脸识别’技术,更能利用大数据库和专家智库,教会电子眼认鸟、数鸟。该技术可识别运动、飞翔中的物种,也能对鸟类做群体识别。对于受训过的旗舰物种、大型鸟类的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90%以上,实现了平台监测覆盖范围更广、准确度更高。”

与此同时,监测中心在生态系统监测方面,建设了3处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场,监测水文、土壤、气象等数据,全面掌握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针对生态补水,构建了科学补水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水位、流量、水质、降雨量等信息,根据保护区湿地需水量生态阈值,科学指导补水工作。

随着一系列湿地修复工程与“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的落地,有力促进了保护区“河陆滩海”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2001年以来利津水文站监测数据,2017年以来,黄河水质明显改善并稳定在Ⅱ类水标准。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根据最新数据,目前保护区的鸟类已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5种。

镜头三

化工园区环保监管有了“千里眼”

“在数字孪生系统中,随机点开一个企业废水排放口,通过安装的监测传感器,可以实时看到它的实时COD、氨氮等5种水污染物排放指标。”据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智慧化工园区的林成圆介绍,园区内数千个传感器,实时监控着每个生产企业的各种数据,达标排放仅仅是数据的一部分。7月26日,迎着微咸潮湿的海风,记者走进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实地感受藏在“云”端的智慧园区监管体系。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不断扩大,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任务逐渐加重,重点企业在线监测数量逐年增加。

化工园区根据实际情况,将环保监管重点放在废水排放、气体排放和治污设施运行三个方面。在废水排放方面,园区1家污水处理厂和29个企业的废水排放口都安装了监测传感器,实时监测COD、氨氮等5种水污染物排放指标。

在气体排放方面,园区建立了4个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点、12个空气微站、17个气体监测点,在企业内部、厂界和周边敏感区设立143个无组织特征污染物监测点,当企业排放超标时,系统将自动报警,运维人员及时提醒企业或通知执法人员进行处理。

同时,园区还利用5G+物联网技术建立了异味评价和溯源分析系统,企业出现偷排时,在异味溯源热力图上,系统可根据排放气体的成分,利用异味溯源模型准确定位异味排放企业。当有毒有害气体发生泄漏时,利用大气扩散模型,并根据风向、风力、气体浓度和有害程度,自动生成需要紧急疏散的范围半径。

在治污设施运行监控方面,园区平台通过建立用电量数据模型和用电量逻辑比对,对企业生产和治污设备用电量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治污设施运行异常,有效避免企业环保设施因停止运行造成的违规排放问题。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是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的核心园区,全区现有化工企业71家,重大危险源259个,风险点1.5万余处,每天进出园区危化品车辆4000台次左右。遍布园区的传感器就像“千里眼”,有效提高了巡查精准度。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化工园区,对区内40平方公里重点区域1:1三维建模,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起“人治+技防”的智慧园区监管体系,有效提升了污染防治水平。

记者李全宏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