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暑假,夏令营市场火爆。不少家长为让孩子亲近自然、增长见识、增进交流,积极报名参加各种主题夏令营。动辄数千上万元的夏令营产品不愁销路,有的甚至“上线即秒光”。
记者调查发现,夏令营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既丰富了学生的暑期生活,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一些夏令营被消费者吐槽为“排队营”“坑娃营”,消费体验不佳,市场亟待规范。
参加体验如开盲盒
隐形消费套路满满
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夏令营活动虽“看起来很美”,但实际体验却如同开盲盒,与商家承诺的服务相距甚远。
高一学生小窦花费1000余元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军事夏令营,却并未领略到之前向往的紧张、活泼的军旅生活,5天里多数时间都在排队。整个夏令营共有100多名学生,组织者统筹能力不高,时间安排和项目衔接屡屡“掉链子”。
家长乐先生为孩子选了7天6晚、价格3080元的“少年领袖训练营”。令他没想到的是,广告宣传称“一天20个菜”“有牛奶水果供应”,实际行程中吃的却大多是盒饭,经过家长反复提意见,直到第4天孩子才喝上牛奶。
记者注意到,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高校研学夏令营有不少被“注水”。5天行程里真正与高校有关的仅有半天或几小时,且常常进不了校园。
高一学生木木刚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研学夏令营。令他失望的是,梦想参观的北京大学、颐和园等都没看到。木木说:“烈日下站了2个小时,连颐和园的门都没进,机构和学校也没给任何解释。原本安排的5个主要目的地也被临时取消。”
在关于夏令营的投诉里,隐形消费名目繁多也是重点。一些家长反映,有些机构往往先用便宜价格吸引订单,在活动过程中以“给孩子买零食”“抓拍精彩照片”等名目增加收费。
揭秘内部运营“潜规则”
业内人士反映,随着夏令营市场火爆,越来越多机构想从中快速分一杯羹,宣传“注水”收取高额团费,在服务中又设法压低开支,以赚取最大利润。
与一般暑期旅游团相比,夏令营主打针对学生群体的教育和组织资源优势。但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机构编造师资教育背景、抄袭精美食宿图片,“谁会查得那么细?先把订单搞到手再说”。
暑期兼职夏令营老师的小艺说,自己兼职的机构,实际开展课程与广告手册展示完全不同,重宣传、轻服务。
记者还发现,有的夏令营层层转包经营,不顾学生体验和安全一味压低开支,生活用品不经清洁处理反复使用。
为尽可能省钱、省事,一些商家花招百出。小艺反映,她所在的机构会反复使用学生宿舍床上用品,“第一期的学生用了结营后,第二期的学生接着用,都不晾晒一下”。
应提高准入门槛加强监管
夏令营乱象引发业内人士担忧。
专家们认为,夏令营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事关青少年的身心安全,必须有更高的准入门槛、更强的监管力度。
“当前夏令营市场门槛较低,只要有场地、教师、客户资源,谁都能办。”吉林省东北亚铁路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薛炳忱说,教育系统组织的夏令营由教育部门监管,旅行社组织游学夏令营由文化旅游部门监管,还有大量户外拓展、各种协会及其他商业机构开办的夏令营,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存在执法监管的模糊地带,责任主体并不明晰。
相关情况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一些地方已在开展暑期夏令营市场专项检查。如广西梧州、陕西咸阳着重对游学夏令营进行集中执法检查,核准机构资质,了解收费标准、合同内容,细查安全责任等。广东广州、四川眉山则专门针对夏令营市场“舌尖上的安全”,开展了专项检查、联合检查、监督抽检。
专家们提醒,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夏令营产品时,要对机构资质、师资背景等加强甄别。在签订合同前,仔细询问有关责任条款,问清食宿安排、保险理赔等情况,增强维权意识。
据新华社电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