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教育专家:别让“鸡娃”式家庭教育埋没闪光的孩子
发表时间:2025-04-04 19:28:49来源: 中国新闻网

北京5月12日电 “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帮助所有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不要让刘翔成为姚明,也不要让姚明成为爱迪生,每个人都不一样。要善于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511日举办的“科技助力,以爱赋能——家庭教育开启新征程研讨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在视频分享中说。

主办方供图 主办方供图

据悉,此次研讨会由中国青年报社主办、大力智能协办、中青校媒承办。

今年全国两会,“过度制造教育竞争焦虑”“建议开发未成年人专用手机”“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等话题,备受代表委员关注。研讨会上,教育学界、业界专家共同探讨家庭教育中的相关问题,为当代家庭提供解决教育难题的新思路。

实际上,生活教育是当下家庭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好好学习就行了”“妈妈只爱满分的我”等“鸡娃”语录并不鲜见,很少有父母亲觉得在生活技能和分数之间选择前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首师大特聘教授孙云晓多年研究发现,生活教育和知识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他认为,家庭是生活的组织,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诸多教育学领域研究发现,一个人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生活能力,才能够人格健全,有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的能力。家校合作不应只有知识教育,还可以有很多积极的方面,比如追求立德树人,追求五育并举等。

家校合作的变化正在发生。今年以来,仅就学校里的手机管理问题,多地就出台了新规。学校也积极牵手家长为学生创造“无手机”环境。以北京为例,很多学校积极牵手家长为学生创造“无手机”环境,如学生进校前关机、进班交手机,在校自觉不使用手机……

实际上,手机只是终端载体之一,这些变化更多的是家校在应对互联网科技挑战的对策之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互联网文化的涌入,让青少年的语言体系独具一格,亲子之间的鸿沟增大,媒体对孩子的影响大过父母,数字技术接管了儿童的生活。而充分的亲子陪伴、亲子沟通可以降低科技产品给儿童的负向影响。家长和学校需要注重儿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关注孩子网络素养、休闲素养的培养,同时注重儿童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培养,共建一个儿童友好的数字社会。

中国首档科学育儿脱口秀《静观育儿》撰稿人、主讲人,中科院心理所医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罗静认为,科技不能看似减少焦虑,实则增加焦虑,而家长应该明白,人生不是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家长应该告诉孩子的不是要“赢在起跑线上”,而是教孩子跑得更长更远。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大力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赵昱鲲从自我决定理论出发,分析出中小学时期获得充足的自主感、连接感、胜任感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拥有真正的自我、有积极生活的动力。

  大力智能品牌创始人阳陆育也在分享中表示,培养自信、自主、友爱的“披风少年”,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培养自信的关键,则是不断地去加强对孩子做好事时的正反馈;此外,还要并与孩子平等对话,保护孩子的健全人格。

在圆桌论坛环节,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智媒研究中心研究员梁骏提到,他大学期间曾在四川省阿坝州一所藏区学校支教,意识到当地的一些孩子成长中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硬件学习设施,而是缺少陪伴。梁骏以支教的形式参与到这些孩子的课堂教育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参与到他们的家庭教育中。在他看来,大学生可以从现在就去践行和传递“五育公举”的理念,扫除“唯分数”的误区,同时将这种观念延续到生活中、乃至日后对孩子的教育中。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