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市体校”)成立于1981年,是我市唯一一所体育类中等职业学校。40年来,从市城区东顺城街的老校区到现在市城区安宁街的校区,再到山西职教港即将交付使用的新校区,新旧一对比,我们就知道市体校的发展变化了。这也反映出晋中市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市体校发展变化的见证人,我感到非常自豪。”7月29日,记者见到了晋中市“永远跟党走——百业百人讲百年”宣讲团成员、市体校教师徐佩珺,谈到市体校的变化,她感慨万千。
199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的徐佩珺来到市体校任教。“当时,市体校校址位于市城区东顺城街,运动员只能在土质体育场里进行训练,举重队、摔柔队、射击队只能集中在一个简易健身房内训练。体育场最南边有一排平房是学校的办公场所、教室和学生宿舍。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建成了教学楼和摔柔、乒乓球训练馆。”回忆起第一次到市体校报到的情形,徐佩珺记忆犹新。
徐佩珺告诉记者,市体校的发展可以说是晋中市体育事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这所学校见证了晋中市体育事业的“奔跑速度”。
“那时候,老百姓健身意识不强。要说运动氛围,最浓的就在市体校了”。徐佩珺说,在20世纪90年代,考入市体校的孩子如果体育和文化课成绩优异,既可以作为优秀运动人才向上级运动队和体育院校输送,也可以直接就业。之后,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要求越来越高,担任班主任和历史老师的徐佩珺深感肩上的重任,拼尽全力抓学生的文化课成绩。
体校的学生长项是体育训练,而且往往活泼好动,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进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为了让学生文化成绩和运动成绩双提升,市体校创新措施,紧紧抓住体育教育和竞技训练两个关键,以“为学生在思想上解惑、在文化上解渴、在生活上解困、在出路上解难”为目标,大力实现由“集约式”管理向“精品化”管理方向发展,作为市体校一员的徐佩珺积极落实学校的各项措施,不断在历史教学工作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现在的市体校是国家和山西省授予的“国家手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全国青少年手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和“山西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从2014年起,市体校在招生工作、升学率、内涵建设、军事化管理等方面一直处于全省同类学校前列,竞技比赛成绩连续多年创建校历史最高。市体校的进步也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蒸蒸日上的一个缩影。
徐佩珺还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她感受颇深的经历。“过去路过体育馆时,里面挺冷清的。不像现在晚上还这么热闹,广场舞、跑步、打篮球,每项运动都有人扎堆练。”徐佩珺说,以前是少部分人运动,以体育特长生居多,多是冲着求学、找工作去锻炼,现在随着晋中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无论是晨曦微露,还是晚霞将尽,散步休闲、锻炼健身的人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健身不再只是市民的锻炼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全民健身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徐佩珺的岗位是平凡的,工作是琐碎的。她说:“作为市体校一名普通的教师能够有幸成为‘永远跟党走——百业百人讲百年’宣讲团的成员,感到非常光荣。”为了更好地当好宣讲员,把广大群众最想听、喜欢听的讲给大家,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中国古代、近代、新中国体育发展史,坚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把自己所学与所见结合起来,充满激情地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脉络呈现在听众面前,尤其是用中国体育事业的不同阶段发展情况,证明了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徐佩珺怀着一片赤诚之心,继续在基层一线宣讲“晋中体育的故事”。(记者 武玲芳)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