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卓敏和同事们研究金融扶贫业务
他身材瘦削、为人谦逊、性格稳健;他毕业于法学专业却投身银行事业;从普通柜员到扶贫业务单元经理,他把十三年的青春播洒在“三农”金融战线无怨无悔。他,就是山西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农行山西省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的业务部经理——樊卓敏。
2018年4月,樊卓敏被农行山西分行委以重任,担任扶贫开发金融部扶贫开发信贷部经理,负责牵头协调、落实金融扶贫各项工作。从此,“5+2”“白+黑”成了他的工作常态。虽然辛苦,但他从没想过放弃。樊卓敏坚定地说:“这些年,我们创新出了一批适用范围广、扶贫效果好的金融产品和模式,有效支持了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能够以这样的方式投身国家的脱贫大业,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推广“惠农e贷”新模式 激活特色产业密码
樊卓敏所在的部门是全行金融扶贫牵头抓总的部门,为了确保各项措施政策能够传导到位并落地见效,樊卓敏和他的同事们经常下到基层,走访调研,了解基层需求。
近年来,在大量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山西农行全力贯彻落实农总行“推进数字化转型再造一个农业银行”战略部署,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在全省重点推广了农民线上自主申贷、系统自动审批、快捷用信的“惠农e贷”线上融资模式。
重点针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农业产业集群等领域,优化办贷流程,大力支持农业产业扶贫,相继推出“蘑菇贷”“药材贷”“养猪贷”等产品,覆盖水果、蔬菜、中药材、烟草、养殖等70余个特色产业,累计投放贷款1.4亿元,支持贫困户3044户。
在忻州、运城,他们与生猪养殖规模全国排名第二的牧原实业集团合作,实施“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5+”扶贫模式,发放贷款6525万元、支持脱贫户1305户。
在吕梁,他们与我省最大的食用菌基地韦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推出“蘑菇贷”,已发放贷款3160万元、支持脱贫户632户。
在长治,他们与知名上市公司振东集团合作,围绕中药材产业,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支持脱贫户中草药种植1189户,发放贷款5925万元。
在朔州、晋中,与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吸纳就业和权益分红带动脱贫人口486人增收。
……
打造“景区带贫”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被称为“北方小九寨”的平顺县通天峡景区过去处于该县贫困密集区域,涉及贫困人口1399人。
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百姓守着一方美景,却过不上好日子。然而,这一窘境在山西农行支持景区建设过程中,终于被打破了。
在金融扶贫资金的注入下,景区边上村民开始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改变产业结构,建起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
变“输血”为“造血”,一时间景区周边农家乐遍地开花,达到200多家,150户脱困户实现增收,年人均增收5800元。樊卓敏自豪地对记者说:“这一变化正是得益于我们行创新打造的‘景区带贫’模式。”
我省具有丰富的文旅资源,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七大非煤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还将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全省A级景区主要集中在县域,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脱贫县。”樊卓敏告诉记者,“如果能让这些具有带贫作用的景区和乡村旅游得到发展,那么就可以达到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为此,他们积极打造“景区带贫”模式和“乡村旅游带贫”模式。围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依托优质景区,针对不同经营性质的主体,同类主体的不同金融需求等,分别提供针对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重点村、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各类主体的专门产品,积极满足其自然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建设、服务设施建设、日常经营周转、融资结构调整等需求。
截至2020年10月末,全省支持乡村旅游经营户195户、累计发放贷款2284.3万元。其中,长治分行利用“太行人家旅游贷”产品为全县20余户农家乐经营者提供授信530万元,通过直接聘用困难百姓或其他间接方式,带动周边约50户脱贫户实现增收。
首创扶贫周转金“委贷+自贷”模式助力农村产业振兴
贫困地区企业贷款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曾一度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201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设立扶贫周转金,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银行资本,重点支持产业扶贫项目。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使用效果差、效率低和周转慢的问题。
“如何让扶贫周转金发挥最大效用?”为破解这一难题,樊卓敏和他所在的部门下功夫研究金融扶贫政策要求。
樊卓敏说,“三农”业务尤其是金融扶贫业务,具有强烈的政策导向和目标精准性,在产品创新和方案设计时,必须把政策严肃性和目标精准性作为重要遵循,将党政政策目标和金融效益目标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得到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才能有效破解金融扶贫业务发展的瓶颈难题。
2018年,扶贫周转金“委贷+自贷”模式在山西农行与山西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的深化合作下“诞生”了。
“扶贫周转金是财政资金,‘委贷+自贷’模式就是省政府委托山西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进行运作,按照委托贷款和银行自营贷款最低1:2的比例,由受托银行发放资金,并统一优化运作流程、扩大业务授权、减免财务费用,实现支持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樊卓敏对这一模式可谓了如指掌:“这一模式的创新和推广,正是金融产业扶贫的有益实践。首先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支持发展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又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效扩大了产业扶贫的效果。其次是抓住了金融扶贫的关键点,在经济效益上做文章,在风险防控上下功夫,既实现了商业可持续,又提升了扶贫效果。”
山西振东集团是这项措施的直接受益者。近年来,山西农行向该集团投放扶贫周转金4.59亿元,支持其建立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助推中药材产业升级,通过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带动全省19个贫困县10多万贫困户脱贫增收。
樊卓敏告诉记者,这一举措推出后,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和社会效益。到2019年末,各家金融机构向10个市37个县(区)的107户企业发放扶贫周转金23.79亿元,大幅提高了扶贫周转金使用率,较业务模式前提高60个百分点以上;有效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据悉,省扶贫周转金项目库的企业目前已达720多家,覆盖全省58个脱贫县,涉及种植、养殖等近百种产业。2019年10月,国务院扶贫办专门组织专家对该模式进行了研讨,并被收录到全国银行业金融扶贫典型案例目录。
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默默地付出与坚持。
“我们部门是整个单位最辛苦的,工作起来基本是连轴转。”因为工作繁忙,樊卓敏起早贪黑,早上7点出门,晚上10点后回家,周末加班更是“家常便饭”。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樊卓敏是绛县人,由于工作原因,和爱人常年分居两地,两人育有一子一女。长子跟随他在太原读初三,次女则跟着妻子在运城上幼儿园。平时,孩子就交给“小饭桌”,学校开家长会他也因抽不开身,多次缺席。
谈起这些,樊卓敏的话语里充满着对家庭的愧疚,但他依然眼神坚定。他说:“脱贫攻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壮举,能够参与其中,何其有幸。我感谢行里把这副重担交给我,这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脱贫攻坚完美收官了,但农村依然需要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成果还需要继续巩固,所以我们肩上的担子依然很重。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又开启了,我会继续努力,奋勇前行,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曹鑫 刘瑛 魏伟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