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旅 > 正文
沃野平畴织锦绣 美丽乡村入画来
发表时间:2025-04-04 11:59:10来源:山西市场导报

滨河带景观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沁源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乡村产业、乡村旅游、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总要求,以巩固脱贫成果为主攻方向,以人居环境“六乱”整治为重要载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聚焦“特”“优”战略,大力发展黑山羊和湖羊养殖、道地中药材种植、草莓种植、食用菌培育等特色产业,依托沁源县马铃薯、小杂粮、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功能食品、保健食品、中医药品等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同时,建立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富民产业。

发展特色加工产业。与山西中药材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培育了药茶加工企业5家,研发出党参茶、黄芪茶、连翘茶、菊花茶等茶品十余种,推动全县农产品加工精细化、特色化、功能化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该县理清发展思路,整合配置资源,文旅路做到曲径通幽、美不胜收;产业路做到通畅顺达、快捷高效。以顺畅的道路交通、良好的生态环境、舒适的居住条件、绿色的农业产品,吸引城市人口到农村康养生活。指导全县景区创建国家A级景区,推进智慧旅游云平台建设;推进全县3A级旅游厕所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积极参加文博会、旅游发展大会等展览;加强乡村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和特色旅游产品营销;健全旅游营销体系,在景点景区、游客集散地、乡村旅游示范村开设农特产品销售专区,开创“互联网+”模式,健全文旅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体系。

今年以来,创建高山蔬菜1392亩,涉及一镇一乡5个行政村,包括灵空山镇五龙川、第一川、黑峪和韩洪乡鱼儿泉、红窑上5村。连续两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3.1万亩,有效地促进了农业高产高效发展。对特色农业产业奖补政策进行了修改完善,提高了日光温室大棚、智能温棚、春秋棚、菌棒、中药材育苗、中药材种植、高寒蔬菜、畜禽养殖、圈舍建设、品牌建设等方面补助标准,制定了6个方面24项惠农政策。

文化振兴

持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仲夏时节,走在沁源街头,绿树成荫、花香满园。傍晚来临,广场上人们和着欢快的音乐,跳起优美的舞蹈;公园里恋人们情意绵绵,摁下快门,留下张张幸福的笑脸;内河边大人带着小孩子,洒下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一派惬意的生活景象。

文化惠民,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近年来,该县深入实施“五个一批”文化惠民工程,培育38支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挖掘19名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培养37名乡村文化带头人,打造“沁风舞韵”沁源秧歌广场舞展演群众文化服务品牌;围绕建党100周年,举办沁源秧歌大赛、第八届沁源秧歌广场舞大赛、全民阅读活动、流动红色文化书屋、红色文化走基层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等,“文化惠民”“文化下乡”工程内容更加丰富,排演精品舞蹈和秧歌表演唱以及大型鼓乐《红色记忆——围困战序曲》,同时,“沁源秧歌”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县创建“中国曲艺之乡”通过专家评审。

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绿。该县聚焦“六乱”整治,以村为体、以户为基,对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全覆盖,全面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着力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县共清理整治2376处,清理垃圾13486.6吨,消除交通安全隐患70处,复垦农田面积425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座城市的文明,不仅体现在“面子”,更存在于“里子”,该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切入点,把“六乱”整治放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盘子”中来谋划推进,把“六乱”整治作为建设美好家园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通过“拆、清、整、绿、建”五措并举,使沁源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同时,以治“六乱”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创建评比活动,用文明的力量滋养和支撑全县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村村有风景、处处有亮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画卷”。

人才振兴

不断巩固“三乡”人才基础

既帮之以“鱼”,更授之以“渔”。近年来,该县巧借外力,多措并举,如滚滚春潮,为从业人员开启了一扇扇就业之门。与中国农大、山西农大兽医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组建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基地,深入基层服务,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农业产量,降低投入消耗,增加生产收入,实现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积极吸引农村本土人才,建立了“土专家”专家库,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专业覆盖粮食种植、畜牧养殖、特色产业、乡村建设、农机操作、电子商务、直播带货、休闲农业等。截至目前,初步统计,近年来,共有206名教授级专家走进绿色沁源,考察调研农业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旅产业、体育赛事、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工业转型升级等内容,为沁源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

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旁。漫步于沁源的乡村,一条条蜿蜒入户的农村公路、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民宅、一个个稳固增收的产业项目,处处都诠释着乡村建设带来的可喜变化。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场景一定会在沁源生动呈现。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