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渡灌区芮城县东垆乡东吕村村民朱南波正在浇果园。
大禹渡灌区是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引黄高灌工程,灌溉面积达54.62万亩。近年来,大禹渡灌区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和省水利厅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相关要求,围绕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生态建设、信息化建设、水文化建设等方面,通过完善操作流程,明确责任,让标准成为习惯、习惯符合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职工的行动自觉,提高了灌区的凝聚力,形成了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为灌区粮食丰产丰收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灌区所在的芮城县连续10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由于供水得到保证,受益区的群众用“黄灌水”浇地的积极性大幅提高,灌区内几乎无空白耕地,许多受益村成立了种植、养殖、农机等农业合作社,一批农业种植大户及家庭农场经营的特色农业应水而生,大禹渡引黄提水工程成为灌区群众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坚强支柱。
用上惠民水 “百斤田”变为“吨粮田”
过去一些有名的“旱疙瘩村”,自从大禹渡引黄提水工程引来黄河水浇灌后,不仅结束了村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历史,而且由过去的旱地“百斤田”变为水浇地亩产“吨粮田”,村民人均年增收2500元以上。灌区群众切身感受到黄河水浇地的好处,亲身体验到党的水利惠农政策带来的利好。
芮城县大王镇古仁村有6000多亩土地,是大禹渡灌区西干站土地面积最大的村庄。原来以旱地为主,靠天吃饭。自从大禹渡灌区把黄河水送到这里,土地基本全成了水浇田。村民张建生说:“以前没水,村民种小麦收成靠天,一般年景收入150斤或几十斤,有的人干脆就不收割了。现在大禹渡水供应及时、水量足、水价低,村民得到实惠,家家户户一年种秋麦两料,仅小麦产量就达500公斤。以前担心干旱出不了苗,根本都不敢种植二茬玉米,现在种植二茬玉米,产量能达到750公斤到1000公斤。村民把大禹渡水叫‘惠民水’。”
惠民水浇地 省钱省力还改善土壤
大王镇观后村距离大禹渡渠首50多公里,是大禹渡灌区供水最末端的村子。村民李强说:“以前村民浇地用井灌,成本高,一亩地浇一遍花费140元。把黄河水送到我们村,村民根本想不到,因为中间隔着一条宽200多米、深100多米的大沟——郑村沟,大禹渡人硬是凭着不怕苦不畏难的勇气,在郑村沟建立了再提泵站,把黄河水扬到郑村,再从郑村送到我们村。现在我们村土地,黄灌水100%覆盖。村民浇地,地势好的每亩十几元,地势不好的每亩30元。以前机井浇地1亩要用7小时—10小时,现在只用半小时。土地亩产高,大伙儿都怕浪费了地力,一年种两料,连荒沟都种上了庄稼。村民们都说,用黄河水浇地,不仅省时、省力、省钱,而且黄河水是阳水,还改善了土壤,提高了产量。”
樊庄村村民樊红军向记者介绍,该村王庄组有90多口人,以前用井灌,全村浇一遍地就要花费1.5万元,现在用大禹渡水浇地,一遍只需 5000元,节约1万元。庄稼一年最少浇4遍,全村浇地每年就节约4万元。高庄组高某利夫妇,流转了七八十亩地,因为用水方便,一年种植秋麦两料,去年收入13万元。
水商品意识增强 灌区节水一刻不放松
水资源紧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农业是最主要的水资源消耗领域,农业用水占全球总用水量的70%。在水资源极度短缺的背景下,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核心是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
靠着黄河讲节水,是大禹渡灌区的一贯做法。他们主要在两个地方抓节水:一是田间节水。经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的实施,大禹渡灌区给村民浇地时通过量水堰测控水量,计量标准可以精确到每立方米,斗口的水计量设施达到100%全覆盖;引导村民改善田间过水条件,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亩次用水成本,力求把节水做得更好;实现信息化管理后还能做到用一定量的水,浇更多的地。大禹渡灌区董曾武局长对记者说:“给村民浇地时,通过量水堰公开计量,以量计费,用水透明,用水公平,提高大家的水商品意识,达到节水。”二是工程设施节水。大禹渡灌区立足灌区实际,大力推广管灌、喷灌、滴灌多种形式灌溉,尤其是管灌,工程占地少,运行方便,节水效果明显,深受村民欢迎。
大禹渡灌区节水,不仅仅只是黄河水,还涉及到地下水资源。大禹渡灌区礼教站灌溉区域包括古魏镇的夭头、董村、太安等17个行政村,该片区井灌水费不高,但人工成本高,浇地时间长,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浪费。大禹渡灌区结合省政府提出的“兴水战略”,建立了高标准农田、实行高效节水灌溉,引导群众多用地表水、少用地下水,并于2019年5月建成并投运了新的水源泵站——礼教站。该工程运行以来,灌区群众充分利用黄河水灌溉的优势,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了种植、养殖等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使农业提质升级。同时促使礼教片区内地下水位止降回升,成为当地的备用水源地,为城市的扩张发展储备充足的生活用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在大禹渡灌区得到了很好地贯彻执行。该灌区从量水设施到节水措施,从科学用水到精细化管水,都蹚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用水透明方便 平价服务村民
用水透明。大禹渡灌区的灌区支斗渠实时计量系统达到国内农业灌溉领先水平。信息化管理让水管理更精细,达到节水和村民用水公平。全灌区量水设施统一规范,工厂化制作的标准钢板式量水堰,达到了全灌区支斗渠“同一水量,同一水尺”的统一标准。实现了支斗渠水量在线计量,提高用水管理精准度。让村民用水公开、公平、透明,杜绝“人情水”“马虎水”。
用水方便。大禹渡灌区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村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每个村都有水管员,了解村民用水需求,哪户村民需要用水,水管员在自家微信扫码,管理站马上就能收到信息,及时供水,村民浇地,从不耽误。以前缴纳水费要到管理站办理,从去年开始,结合防控疫情,灌区及时向各村推出扫码缴费便民服务模式,实现了灌溉和防疫两不误。
用水平价。大禹渡灌区是全国扬程最高的灌区之一,灌区是阶梯灌溉,分6级14站布局,扬程高,供水距离远,损耗大。但为了灌区村民能用到平价水,大禹渡灌区附近村民浇地,水费是0.25元/立方米,水输送到50公里外的地方浇地,还是同样的价格。大禹渡灌区党委副书记尚立民说:“我们宁可收入少一些,也要让村民用上平价水。”古仁村水管员马建强对记者说:“大禹渡平价水确实给村民带来了实惠。开始修古仁水渠时,干部、村民都不支持,担心占了地、来不了水,搞个形象工程,现在大家都叫好。”韩卓村村民崔虎珍说:“大禹渡水流到哪里,哪里的村民就骄傲。”
本报记者姚姬娥 文/图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