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以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持续强降雨造成河南多地道路、地铁等公共设施被淹,人员被困。暴雨侵袭、洪水成灾,全国人民的心被河南牵动:“河南,挺住!”“河南,平安!”河南群众受灾后,各方力量闻“汛”紧急驰援。山西省消防救援总队按照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的统一部署,派出增援力量赶赴河南抢险救灾。一场场战斗中,他们不知疲倦、不畏艰险、拼尽全力……
抗洪抢险一线的“橙色之星”
——山西消防指战员驰援河南抢险救灾风采录(一)
王晋:甘于奉献的“老黄牛”
王晋,现任省消防救援总队作战训练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自增援河南抢险救灾以来,山西消防指战员转战洛阳、郑州、鹤壁三地,开展了抗洪、排涝、固坝等多项行动。无论是在哪一个地方,无论是哪一次行动,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他就像一头踏实努力的“老黄牛”,不辞辛苦、甘于奉献,默默地在省消防救援总队战训岗位上奉献了33年。
王晋丰富的工作经验令人折服,踏实努力的工作作风更令人赞叹。增援河南抢险救灾期间,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5小时,战斗起来比年轻人劲头还足,即使酷热的天气让他起了一身湿疹,他也没有半点退缩。他不仅要对接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前方指挥部,还要联系当地的政府、防汛、消防等部门以及受灾单位;不仅要制订作战方案,还要督导方案的执行、评估作战的效能。虽然每天忙得几乎没有空闲,但他甘之如饴。抗洪抢险救灾队伍中,没有人不为他点赞,没有人不佩服他的劲头和精神。
沈广庭:敢于亮剑的“李云龙”
沈广庭,现任太原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大队长。
在近30年的消防生涯中,沈广庭参与过无数次抢险救援行动,无论面对多大危险多少困难,他总是敢于亮剑、迎难而上、从无畏惧。
增援河南抢险救灾以来,他一如既往。在洛阳市偃师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他和战友们一同冒着高温、忍着恶臭,依靠人工接力把近2000个沙袋送到了大坝的塌陷处,保障了大坝的安全;在偃师福瑞城小区,他和战友们不眠不休连续奋战50个小时,累计排水35000吨。在浚县防洪堤上,他和战友们一起扛沙袋、堵管涌,汗流浃背衣服尽湿。在郑州地铁5号线儿童医院站,他和战友们想方设法铺设管线,圆满完成排水任务。
转战三地、四战四捷,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铮铮誓言。他坚信: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险情,消防员就要敢于亮剑!
李兵:后勤保障的“拓荒牛”
李兵,现任省消防救援总队后勤装备处处长。
灾情发生后,已经在岗位上连续工作一个月的他主动请缨,投身抗洪抢险一线。
增援河南抢险救灾后勤保障工作千头万绪,作为后勤保障组长,他以“先到场、后收场、保全程”为准则,带领保障组人员先后为指战员提供饭菜10000余份、保障淋浴2800余人次、清洗衣物1700余件套、巡检车辆装备2700余次、保障油料1.3吨、对生活区域累计消杀47000余平方米,对285名指战员全部开展两次核酸检测,为全体参战指战员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
连日高强度的工作,使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的他常痛得直不起腰来,但他一直咬牙坚持。他经常出现在一线,无论是夜深人静还是晨光微熹都能看到他劳碌的身影,他形象地诠释了“拓荒牛”的坚韧不拔。
张鹏:雷厉风行的“急先锋”
张鹏,现任大同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兼灭火救援指挥部部长。
他做事雷厉风行,队员们都说他是救援现场的“急先锋”。每次抢险救援,他总是以身作则、冲锋在前,和队员们战斗在一起。
增援河南抢险救灾期间,他更是把“急先锋”这个称号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战前安全评估、制订作战方案到参战力量部署、战术战法调整……每一场战斗他都想在前、做在前,既确保了救援任务的顺利开展,又保证了指战员的人身安全。十多天的增援任务中,他带领队员们先后战斗在洛阳、郑州、鹤壁三地,参加抢险救灾行动10次,排水排涝49020立方米,搬运沙袋1860袋,清理垃圾淤泥600平方米。特别是在郑州地铁5号线儿童医院站排水任务中,他带领队员们作为主战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连续战斗88个小时,圆满完成排水任务。
杨英:专挑急难险重的“领头雁”
杨英,现任晋中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兼灭火救援指挥部部长。
在灭火指挥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他,养成了一个习惯——专挑急、难、险、重的任务去完成。用他的话来讲,越难的事越有挑战性,越能锻炼人。
作为援豫晋中消防救援队伍的“领头雁”,他用实际行动给指战员树立了榜样。在汝阳县板棚村,他连续两天率领队员进行清淤、排污、消杀。清淤过程中,他总是第一个跳进道路两侧的水渠中,俯下身子,徒手掏挖淤泥。在城关镇青气村,他深夜率领指战员连续奋战4个多小时,完成抢装抗洪抢险应急沙袋10000袋的任务。在浚县西陈村附近的防洪堤,他率领指战员组成突击队,顶着烈日、连续作战,成功排涝15000吨。
吴洪:未雨绸缪的精兵良将
吴洪,现任吕梁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
25年的消防生涯中,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是无所不能的精兵良将。
他深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在接到增援命令那一刻,就将后勤工作准备在先,入驻洛阳新安的第一晚就解决了指战员的“三热”问题。他亲自带队巡查了水库3座、民生工程3家;参加排涝100余小时,累计排涝35000余吨。为了让抢险救灾工作高效合理,他将救援队伍分成3个救援分队、6个救生小组,按照一主、一备、一休息的原则进行力量调派,在保证充足战斗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队员的休息。在他的带领下,每名指战员都精神饱满、士气高涨。
宫志宇:“右玉精神”的践行者
宫志宇,现任朔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兼灭火救援指挥部部长。
他曾在右玉消防救援大队工作3年,深受“右玉精神”浸染,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是他一直以来的工作状态。
增援河南抢险救灾期间,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群众期盼的事,再难也要干”这句话刻在心里,落在实处。在偃师国际商贸城地下车库排水作业中,他不眠不休带领队员连续奋战28小时,成功排水6000吨。在顾县镇杨村排涝过程中,他不顾个人安危带领队员在污水中清理垃圾,确保了排水效率。57个小时的不间断排涝作业中,他始终和队员们奋战在一起,队员们轮换休息,他继续坚守岗位,最终成功打通村民道路1条,排水12000吨,解决了村民们最棘手的难题。
王鸿儒:救援现场的一块“砖”
王鸿儒,现任省消防救援总队作战训练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他是抗洪抢险救灾的一线战斗员;他是为指挥部提供决策、多方收集各类情况的信息员;他是管理车辆档案、编制出行车序、管理车辆驾驶人的车辆管理员;他是现场风险监测、作出安全提示,将隐患扼杀于萌芽的安全员……大家都说他是救援现场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在郑州地铁5号线儿童医院站的排水作业中,他在现场指挥、值守了一整夜,确保了器材装备正常运行,保证了排水作业不间断进行。在鹤壁市浚县防洪堤上,他不仅承担了安全员的职责,而且拿起铁锹铲土、扛起沙袋固坝,为保卫浚县县城汗水浸透了战斗服。
宁璇:无所不能的“多面手”
宁璇,现任省消防救援总队作战训练处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增援河南抢险救灾以来,他每天不到6点就起床,凌晨2点多才休息,不管是指挥协调,还是汇总信息;不管是一线作战,还是管理队伍,众多工作事无巨细,件件追求完满。他的努力,战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家都说他是个无所不能的“多面手”。
得知增援河南的消息后,正在加班的宁璇第一时间进行估算,随即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很快拟定了增援河南的队伍编成。每到一地的途中,他就已经开始和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联系,了解受灾情况、确定驻扎地点,为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增援河南抢险救灾期间,他在偃师固坝不畏艰险、郑州排涝冲锋在前,尤其是在浚县防洪堤上,他挥锹填土扛沙袋,连续奋战9小时,并及时发现三处管涌,迅速组织人员进行紧急封堵,确保了大堤的安全。
胡晓东:抢险救援冲锋在前
胡晓东,现任太原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指导员。
作为一名有着17年一线指挥经历的消防员,胡晓东曾经参与过临汾乡宁山体滑坡、朔州某煤矿事故、忻州代县铁矿透水等多起救援。在河南抗洪抢险救灾的过程中,他又冲在最前面,被大家称为“抢险救援尖兵”。
此次增援河南,他主动请缨,打车前往高速公路服务区与太原支队汇合后南下。在洛阳市偃师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他带领战斗小组连续作战8个多小时,徒步装运近2000个沙袋。在郑州地铁5号线儿童医院站,他带领水域救援编队,30多个小时持续穿梭在各个区间进行水深测试、安全评估,并清理泵组周边的杂物;在浚县防洪堤上,他头顶烈日脚踏淤泥,扛沙袋、堵管涌、固堤坝……
孙茂雄:不知疲倦的硬汉
孙茂雄,现任大同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站长。
汛情就是号令。在抢险救援现场从来不知道疲倦的孙茂雄,听到增援河南的消息后,立即放弃休假,随队赶赴灾区救援。
在洛阳市偃师区国际商贸城地下车库,他和战友们利用手抬机动泵、手动破拆工具组等装备,在一天一夜里不间断地排水,将车库水位降至了警戒线以下。在洛阳市偃师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他和战友们现场制作沙袋,封堵了坝体裂口,将溃坝的风险降到了最低。在积水将近1米的洛阳市山化镇王窑村、忠义村、北关村,他和战友们三天三夜不间断排涝、清淤。在郑州地铁5号线,他和战友们铺设了长达150米的管线,日夜守护,直到排完全部积水。
张诗杰:闪闪发光的政工“新秀”
张诗杰,现任晋中市消防救援支队祁县祁里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
扛沙袋、清淤泥、抽排水……增援河南抢险救灾以来,除了始终战斗在抢险救援最前线,张诗杰还承担着一线的政治工作。
7月21日,乘车前往增援地点途中,张诗杰与晋中支队政治工作组后方人员邴震联系,详细沟通了本次政治工作开展方向、方法等。
其间,他始终牢记使命担当,发挥换阵地不换干劲的精神,通过自身的努力,交出了一份让人赞叹的“政工答卷”:组织开展战前整体动员3次,政治鼓动15次;利用作业间隙,策划开展集体党课2次;做好队伍思想疏导工作,累计开展谈心谈话36次,做到思想摸排“全覆盖”,及时掌握队伍实情,协调解决问题困难;在整个救援过程中,张诗杰始终把遂行政工做在战斗前沿,有效发挥了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
本刊记者樊永吉 王若漪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