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 > 正文
家门口的书香味道
发表时间:2025-04-05 04:57:29来源:山西日报

运城在中心城区建起10座河东书房,让居民享受——

家门口的书香味道

 

  立秋刚过,时光正好。正为考研备战的何洁仪带着几本专业书籍,走进河东书房·北城街道馆。何洁仪喜欢这里巨大的落地窗和舒适的阅读椅,极富书卷气息的环境总能让她沉浸其间、专心读书。
  打造2公里阅读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2021年运城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建设河东书房是运城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运城”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运城市区已建成10座河东书房,9座已相继开放,还有1座即将运营。
  一座座舒适雅致的河东书房,用一方小小的空间,温暖着读者,也温暖着城市,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也让以“华夏文明发祥地”而驰名的运城处处洋溢着浓浓书香。

书香空间
市民心灵栖息地

  有的简约典雅,有的现代时尚,有的沉静大气……闹中取静的河东书房以各具特色的空间布局、功能完善的文化分区、舒适安谧的自修环境,使运城市民一出家门,就可寻得一处静阅修身的高品质心灵栖息之地。
  科学选点,精心设计。运城市区两级共同保障建设运行经费,于人口集中、交通便利、辐射东西南北之地,匠心打造书香味道。“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公共文化空间,激活每个街区、整座城市的文化情怀。”运城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敏说。
  走进河东书房·北城街道馆,精心布置的500平方米空间内,万余册22类藏书分区放置,简约明亮的灯具、温暖舒适的座椅、极简风格的原木装饰,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在这里阅读的人身心放松。内置的梦想课堂、书画室、舞蹈室和健身房,以及红色党建、咖啡茶水、文创周边等沉浸式跨界体验,激活了周边社区的文化情怀,前来读书的市民、自修的学生络绎不绝。
  绿地新都馆,设计简约的众多座位营造出的创意阅读空间,最受公考研考的莘莘学子所青睐;安邑古镇馆合理分隔的功能区域,特色与实用兼备,为市民提供了休闲、阅读、交流和体验的最佳平台。
  在提供借阅服务的同时,河东书房围绕周边市民、学生和学前儿童的阅读需求,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引导市民爱读书、读好书,推动“全民阅读”和“书香运城”落地生根。
  “不敢相信,这样艺术感十足的书房就建在自己身边。”市民安洁兵激动地告诉记者,河东书房已成为社区伙伴们最喜欢的打卡地。
  “比茶坊多了书香,比酒吧多了恬静,比书店多了温馨。期盼许久的书香里,藏着的是一代代运城人的文化根脉。”在水岸华庭居住的唐晓媛每个周末都会到家门口的河东书房·广电示范馆坐一坐,看看书,听听音乐,窗外有阳光,有微风,还有满眼的城市繁华,“坐在这里瞬间就感觉心静如水。”
  捧一杯清茶,选一本好书,择一角雅座,品一架书香。在舒缓的音乐里,用更舒服的姿态阅读,寻找久违的心灵栖息之地。河东书房,渐入人心。

创新服务
让城市更有温度

  2019年筹划,2020年首批两个书房开放运营,2021年9个开放1个即将运营……政府主导、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的思路,加快了河东书房的建设步伐。社会共建,在增强书房服务能力的同时,丰富着公共文化的内涵。紧邻运城北站的河东书房·绿地新都馆,于2021年1月筹建,370平方米的诗意空间,6000余册书籍,80个阅读席位,仅用了4个月就开放待客。
  在毗邻社区、学校、公园、商场“两公里阅读圈”落地生根的河东书房,给市民阅读带来了极大便利。政府委托社会专业团队管理,招募读书会或文化志愿者团队认领“河东书房”,帮助美化空间、服务读者的运行模式,让有情怀的志愿者参与到了图书服务中,也使书房更快地融入市民生活。
  “书房是都市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共建、共治、共享,能让文化加速传承,也让城市更有温度。”河东书房·安邑古镇馆的工作人员孔雅琪说。在书房里,低头静读,慢品书香,沉浸在书的世界中的读者最能打动人。
  为让市民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河东书房设置有电子阅览区、少儿阅读区、书画创作区、公共阅览室、青少年自习区等功能分区,对不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
  在河东书房·党群馆一角,《红色的起点》《建党群星》等近千册党史书籍分门别类、整齐排列。52年党龄的徐学刚老人一进门就捧起一本《红色的起点》阅读,上午的阅览时间结束,意犹未尽的他拿出身份证,在自助机上将书借走:“‘党史读书角’办得好,环境美,书也多。百姓身边小书房,惠民服务大舞台。”
  “公益影片放映”“《走进河东领略根祖文化》讲座”“献给母亲的爱插花活动”……文化沙龙、阅读分享、小型讲座等各种小型公益文化活动,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来河东书房感受读书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智慧化服务提升了用户体验。盐湖区图书馆运用大数据,实现对各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监管。市民凭身份证或借阅证进入书房,借阅、还书都能在自助机上快速完成。书房致力于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基本实现了一处办证、多处借阅、通借通还。
  书房还增设了电子化借阅平台,内含3000余种图书资源,内容涉及文学名著、科学技术等12大类,每月更新150本。只要扫描二维码,市民即可下载电子书到手机上。
  这些服务举措,既方便了市民,又提升了公共图书资源的利用率。运行至今,河东书房已累计接待读者10万余人次,办理借书证8000余个,借还图书8.2万余册次,举办各种读书活动80余场次。
  “河东书房是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合理布局,方便群众就近阅读,加快建设书香运城;要引入多元业态,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说。河东书房还将逐渐覆盖到各个县市区,用一本本书、一盏盏灯,折射城市的情怀和温度,为更多的人搭建起精神家园。

本报记者张海鹰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