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左三)接受记者采访
夕阳下牛寺沟村美丽如画
牛寺沟村村民在家门口打工挣钱
“家里种了40亩地,除了一半地种青椒、大葱、白菜外,剩下的谷子和玉米都是机械化耕种。此外还在亿诚农业公司打工,每年收入都在9万元左右。这日子过得可真是舒心。”52岁的庞秀峰谈起收入,满脸都是笑容。
种地机械化,家门口打工,收入比几年前翻了好几番。这是牛寺沟村村民的生活现状。但仅仅在5年前,牛寺沟村还是一个交通不便、生产条件落后,曾经被列为整体移民搬迁的小山庄。脱贫攻坚这5年,牛寺沟村在以原党支部书记刘生进 (因为国家政策,牛寺沟村2020年6月并入上西河村)为首的村“两委”班子带领下,经过全村干部群众的不懈奋斗,如今,村里产业兴旺,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选出一个带头人
“这几年我们的生活变化太大了,种地全部机械化,农田都打了机井,一年可以种两茬,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老百姓的收入翻了好几番……村里能有这样大的变化,都是因为我们选出了一个好书记刘生进!”一提起村里的变化,65岁的马兴奋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说起来滔滔不绝。
过去的牛寺沟村曾经是一个土地贫瘠、生态脆弱的落后小山村,全村143户293人,却只有一眼供人畜吃水的机井,村里的1850亩耕地都是旱地,只能种玉米和杂粮,农民收入低,养家糊口都很难。县里曾经计划对牛寺沟村实施整体搬迁,但是村民故土难舍,不愿意离开这个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变化从2012年开始,这一年,在外做生意多年的刘生进被选举为牛寺沟村党支部书记。“回到村里当选了支部书记,一个是老百姓想让我回村,再一个就是我从小热爱农村。”说起当年回村的原因,刘生进说,看到家乡多年来依旧贫困落后,他决心回村带领大家改变这一面貌。这一年,刘生进仅仅37岁。
对牛寺沟村而言,水是一个大问题,村民们只能靠一眼机井吃水,全村几乎没有水浇地,都是靠天吃饭。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刘生进从改善生产条件、调整种植结构入手,一方面大面积平整村里的小块耕地,同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先后新打了6眼深井并配套了节水管网,全村90%的耕地变成了水浇地。在生产条件改善之后,刘生进和村党支部一班人积极带领群众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蔬菜和黄花,村民收入开始逐年稳步提升。
“现在我们家家都是种菜用滴灌,种玉米用喷灌,两万多米的地下水管通到农田里,村民没掏一分钱。”马兴奋自豪中带着一份感激。
引进一个好企业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生产条件的变化让牛寺沟村成为涉农企业投资的 “香饽饽”。很快,刘生进通过招商引资,为村里引进了农业公司。2016年,大同市亿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牛寺沟村,把村里的900多亩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坡地流转回来种枸杞。
“2016年的时候先试种了300亩‘宁杞1号’枸杞,试种成功后又开始推广种植 ‘宁杞5号’和‘宁杞7号’,到现在共种有800多亩枸杞、100亩网纹瓜和几十亩西红柿等蔬菜。”亿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王华介绍说,村里的老百姓不仅通过流转土地有了稳定收入,而且在公司打工每天还可以收入100元。“只要来这里干活,每年可以干10至11个月。现在平均每年都有七八十人在企业务工,每人年收入可达两三万元。”
由于牛寺沟村气候独特,没有污染,所产枸杞已通过绿色认证,企业开发的水果枸杞、干果枸杞、枸杞茶、枸杞饮品已走出大同,销往北京的商场超市和广州的水果市场。
与此同时,在不断引进、培育枸杞新品种的同时,亿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还积极探索立体种植模式,在枸杞地里试种其他作物,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网纹瓜非常适合牛寺沟生长,全都是沙壤土,透气透水,并且光线充足,昼夜温差大,便于积累糖分,口感非常好。”王华对记者说,这两年企业利用村里沙壤地试种的网纹瓜取得成功,成了外地客商的抢手货。“我们的网纹瓜亩产7000多斤,现在我们往外批发3块钱1斤,一亩地能收入两万余元。”
探出一条新路子
800多亩枸杞基地里,鲜红的枸杞果如玛瑙般挂满枝头,喜获丰收;种植在废弃宅基地上的100多亩以寒富苹果为主的水果经济林长势喜人,丰收在望;2016年种植的300多亩黄花进入盛产期,收入可期……牛寺沟村的特色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让每一个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在刘生进的眼里,只要规划合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而让土地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发展现代农业。
牛寺沟村地广人稀,人均耕地达6亩多,每家基本上都有几十亩地。以前因为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付出多收入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和农业科技公司的引进,不仅改变了牛寺沟村村民的传统种植方法,还改变了他们的种植理念,让这个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现代农村新样板。
58岁的报账员王化雄是牛寺沟村发生变化的见证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前村里浇水都是粗放型的,浇一亩地需要两个多小时,30多元钱,费时费力又费钱。受农业公司的影响,自从2018年地里装上滴灌设施后,现在浇一亩地只需要1小时,水费降到12元。”王化雄说,以前地处塞外的牛寺沟村从来没有一年种两茬的现象,现在收了菜花还可以种西蓝花,收入怎么能不提高?
“现在种地从种到收是全程机械化操作,种几十亩地也不觉得辛苦。”马兴奋说,以前那种赶着毛驴整天忙得团团转就是不挣钱的日子再也看不见了。现在虽然也特别忙,但忙得很高兴,一年下来和老伴两个人就有6万元的收入,这日子以前想也不敢想。
但刘生进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他告诉记者,未来他们将依托近千亩枸杞基地和本村南部的大山,发展以原生态观光和枸杞采摘为主的乡村旅游,让乡村振兴的大战略造福小山村。“咱这小山村的光景肯定是越过越有滋味!”刘生进笑着说。
本报记者柴俊杰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