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教育世家 薪火相传
发表时间:2025-04-03 18:03:18来源:山西日报

编者按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今年教师节,省教育厅、省总工会组织评选了全省首批教育世家,期待在全省形成好老师层出不穷、教育世家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为教育事业、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助力。

1 坚守山西回报桑梓

  山西农业大学教授郭晋平出生于一个教育世家。
  祖父郭开春,自幼在私塾求学,曾考取山西大学预科,因家庭变故未能入学。1950年后在原平多个乡担任教师、校长,直到1962年退休。在祖父的影响下,伯父担任过教师,父亲郭华堂一生从教。父亲郭华堂中学毕业后回乡担任民办教师,后转为公办教师,先后在原平市教育局及多所学校工作,直至2001年退休。
  “祖父从教12年,为人师表,安贫乐教,在当地享有很高声望,学生遍布全国10余个省市,人称‘开春先生’。父亲的名字在当地也多为人知,出门到处都有‘郭老师’的招呼声,2016年还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从事乡村教育30年荣誉证书。”如今,郭晋平从教也已30多年。
  为回报桑梓,报答母校,郭晋平1988年从南京林业大学硕士毕业后,放弃留校或去林业部一设计院工作的机会,毅然返回山西农业大学;199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生态学家阳含熙院士,博士毕业后,他又先后两次放弃受聘中国科学院两个研究所创新基地研究员的机会,扎根山西,并立志为山西农业大学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为收集准确翔实的第一手科研资料,30多年来,郭晋平走遍了全省八大林区的40多个国有林场、50多个县,吃馒头就咸菜,顶风雨,冒酷暑,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收集了大量野外调查资料和试验数据,并在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在林学、景观生态学等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影响,还培养了大批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2 三代接力三尺讲台

  李飞是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老师,1974年出生于河津市赵家庄乡北里村。“自打记事起,我就知道父亲、母亲、大舅、小舅都是老师,而姥爷为了扫盲事业,毅然放弃了小学老师的工作,回村做了民校的扫盲老师。”她回忆说。40年间,李飞一家上下三代,有10人奋斗在教育战线。
  “父亲母亲从小就给我种下了上大学的梦想,我家的旧门板上,妈妈一遍遍给我讲着数学、一篇篇教我学写作文。那时的小伙伴都喜欢在放学后挤在我家的小饭桌上写作业,他们喜欢我父母营造的学习氛围……”这是李飞的记忆。
  姥爷姚学义出生于1921年,新中国成立前后,他青春正当年,已是一名小学教师,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和身份。热爱教育的姥爷培养了两个大学生,3个孩子全部从事教育工作。李飞的母亲姚秀珍1972年高中毕业后走上讲台,担任多年民办教师,辗转多个乡村学校,后转为公办教师,调入市实验中学,内退至今一直在河津市文昕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李飞的父亲李建立1972年走上讲台,是一位初中物理老师,讲课风趣幽默,深受学生爱戴与好评,1995年因病离世,年仅43岁。
  接过父母的接力棒,李飞于1997年在山西财专开始了三尺讲坛的生涯。24年来,她带领团队成员全心投入专业建设,放弃休假,驻扎到企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寻求校企合作新路径;构建的“依托重点企业、分段交替培养、阶梯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对同类专业起到示范效应;创建的“双线驱动、全程贯通、阶段递进”实践教学模式,促进了产教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3 一家四代教坛耕耘

  在临汾市尧都区,有这么一个家庭:夫妻俩是教师,父亲、爷爷也是教师,独生儿子夫妻俩还是教师。四代人6位教师,有多一半家庭成员是教书匠。教育在这个家庭里,不仅传承的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家风。
  祖父李成才,1950年参加工作,在贾得乡柏山村从教32年直至退休,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父亲李福海,1964年毕业于原临汾师范学校,先后在原大苏乡北席村学校等多所学校工作,担任中小学领导30余年,教学一丝不苟,且始终坚持在一线代课。李龙是临汾市尧都区段店乡联合学校校长,1988年于原隰县师范学校毕业后深耕农村教育30余年,从一名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小学校长、中学校长、联校校长。他始终坚守在农村教育一线,牢记初心,践行使命,勇于担当,奋发作为,以扎实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和好评。李龙的妻子、儿子、儿媳也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有朋友问李龙:“你爷爷、父亲和你儿子都是教师,你觉得你们四代从教,有没有什么门道?”
  “最大的门道有两个:第一个是对学生的热爱和责任心;第二个是不满足于现状,就是对教学研究孜孜不倦的追求。”李龙说,“你看,我爷爷是乡村小学老师,我父亲是乡镇初中校长,我是乡镇联合学校校长,我儿子是市属高中教师。是不是在不断追求、不断进步啊?!”

4 奋战一线甘于奉献

  任彩云是连燕的外婆。任彩云1923年生于吕梁市交城县,现为交城县老干局离休干部。
  任彩云从教36年,其配偶李奇也曾在交城中学等多所学校从教27年。在他们的影响下,其子女及其配偶有8位从事教育工作,其孙辈中目前有7位从事教育工作。1991年,任彩云家庭被交城县教育局授予“教育世家”称号。
  任彩云1951年评为交城县“模范教师”,1956年担任小学教导主任,直至1979年退休,后于1984年确定为离休。她36年如一日,因工作突出,曾当选交城县第一届人大代表。
  任彩云的长子李中强,1963年12月在阳泉市任教,后回到交城县的学校、当地教育局工作直至退休;大儿媳张凤娥,1963年参加教育工作,从教22年,当了22年班主任,代了22年语文。上世纪70年代,长女李中爱、二女李中俐、三女李中英也纷纷从教,并任教多年;三子李中刚也于1978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学校后勤工作。任彩云的孙子、孙女婿、孙女、外孙女等也有多人曾经或至今奋战在教育一线。
  连燕在外公、外婆及妈妈、姨姨、舅舅们的影响下,高考时也报考了师范类本科院校,并在毕业后如愿走进学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工作上连燕和长辈们一样一丝不苟、甘于奉献,曾先后在交城县实验学校、交城第四中学、交城县城内完小等学校从事美术教学,并多次在省市县三级获评优质课件、教学能手、优秀辅导员奖、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

5 教育火炬五世传承

  马鑫(1877—1957)原名马膺桂,介休张良村人。马鑫之家五世从教,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马鑫的爷爷马銮宇,早在1844年,就在介休北辛武晋商冀国定家“潜研书屋”分管教务并讲授儒学《四书》《五经》和古典文学,其间,马鑫也参加了儒学文化的讲学。马鑫1906年在原山西农林学堂毕业后回到介休任小学教师,一生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新中国成立后曾就职于山西省教育厅等单位。
  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四个子女都在不同时期和教育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子马达、长孙马波、次子马加里、两个女儿马超马秀英、四女婿李步光都曾先后从事教育工作,多数在教育领域奋斗一生。马鑫之孙马梅珍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郑州61中,孙女婿及他们的女儿也都从教。马鑫重孙、重孙女大学毕业后在国内从教中英文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马鑫外孙、李步光之子赵克胜和媳妇程家梅也从教,他们的长女、女婿大学毕业后也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目前均在我省学校任教。

6 家庭话题永远是学生

  “父亲1981年从原太原师专毕业后进入清徐中学工作。当时我们住在学校宿舍,父亲在办公桌和床之间拉了条帘子,我和哥哥睡觉时,父亲永远在工作,也总有很多学生围着小声问问题。”在太原外语科技实验中学任教的马小鸿回忆说,“父亲对学生的责任和坚守,是我对老师身份的第一重印象。父亲对我影响最深的,是他对为人师表的虔诚。”马小鸿的母亲也是一名老师。
  马小鸿的爷爷奶奶也都是教师。太原解放后,其爷爷奶奶参加了在太原举行的师资集中培训,之后便进入教育领域从教。“多年后,在我童年时,时不时还能听到来家里的,已经退休的老教师们,说起当年爷爷奶奶给他们上课时的风采。至今记得他的学生说起他上课的一个细节:背对黑板,左手写字,学生回答完,他离开黑板时,漂亮的粉笔字已经呈现,学生们很是惊叹。我对奶奶最大的印象,是她永远的那份恬静和微笑。”马小鸿说,在那个时代,爷爷奶奶资助过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有的学生多年后专程回乡谢师。
  马小鸿和哥哥从小就对教育充满虔诚。兄弟俩高考时不出意外的都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之后,他们又不约而同选择了同行作为相伴一生的伴侣。“前后三代,8位教师,所有家庭成员都是老师。家庭聚会聊天,话题也永远是在学生身上。”马小鸿说,“我2001年走上讲台,在20年教学生涯中,支撑我的是学生、是对教育的虔诚。由学生评出的‘学生最满意的老师’这项殊荣,对我来说,是含金量最高的奖励。”

7 连绵相续传承家风

  “据《长子教育志·长子高氏教育世家简介》一文所载,以我祖父高洪为首之高氏族人,先后从事教育工作者共计35人。其中祖父高洪之直系亲属从教者达16人之多。年度跨越110余年,连绵相续,不曾间断。”现年88岁的高炯是太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退休教师。
  高炯的祖父高洪生于1880年,1909年留学归国,本着教育救国、开启民智的宗旨,返乡后积极投身于当地基础教育事业,执教于当时的长子县县立高等小学堂;后转至省城太原,继续投身教育,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而努力。
  祖父高洪育有三子,长子高之杞、次子高之杜、三子高之杕以及高之杞之妻或从教多年或一生为师。高炯1951年毕业于原临汾师范学校,受家风熏陶,即追随父辈投身教育事业,后到当时新成立的太原第十三中学任教,一干就是40年,太原十三中草创之初,不畏艰辛与其他同事一同艰苦劳动建校;在学校改制、创建幼师后,积极探索幼教师资之培养方向、教学方式,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多次被评为年度个人先进工作者……其妻子、二弟、二妹也从教多年;长女高迎晖是高家第四代中第一个从事教师职业的成员,儿子、儿媳、侄女、女婿、侄女婿等也多年从教或曾奋战在教育领域。
  “为人师表,默默奉献,已成为我们一家人的人生准则。我们以教师职业为荣,传承着我们的家风。”高炯说。

8 父亲的女儿与学生

  申樾1966年出生于山西洪洞,1989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同年被分配到山西省工业管理学校任教至今,现任该校工会主席、基础教学部主任兼心理咨询室主任。30多年来,先后担任物理、数学、计算机基础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授课累计近2万课时。
  申樾出生于一个教育世家。祖母郭淑芳在抗战初期,便与祖父一起辗转多地任教。父亲申振元(曾用名申正元)也多年从教至退休。“我是父亲的女儿,同时也是父亲的学生。父亲有的学生的家长是祖母的学生。”申樾说,“多年来,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我。他经常接济一些贫困学生,多年后,在与父亲的一次闲聊中得知一个‘秘密’,父亲曾将爷爷留给他的唯一宝物‘砚台’变卖500元,资助一位学生上大学!”
  “特别的家庭教育环境孕育了我从小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申樾继续传承着师德师风:她利用长达3年课余时间,义务帮助一名学生额外修完高中物理课程,该同学以物理142分的好成绩(满分150分)升入高职,现已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全校闻名的“问题”学生,她也始终不放弃,用多一点的爱心、耐心和鼓励,用倾听与交流,让他“像换了个人”……
  “目前,家族祖孙四代直系亲属中有21位从事过教师职业,工作在大中小学各个领域。”令她自豪的是,儿子武靖也在大学毕业后从教,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9 教育战线“杨家军”

  在晋中市平遥县宁固镇油房堡村,有一个四代为师、全家共有24名教师的大家庭。这个家庭就是平遥县第三中学现任校长杨汝生的教育世家,被当地人尊称为“杨家军”。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杨汝生的外祖父张存信就在当地担任小学教员。1949年,杨汝生的父亲杨毓秀深受张存信老师影响,一毕业便踏上了从教之路,先后在平遥县多所中小学担任教师、校长。杨毓秀以身作则,一生不离三尺讲台,坚持一线教书育人,他给4个儿子取名字用“自力更生”,这既是他作人师的品格,也是他为人父的风范:在教师短缺年代,他亲自上门找寻学历相对高一些的年轻人当民办教师,鼓励年轻有文化的人和自己的子女从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学生辍学严重,他每天放学后借着月光挨家挨户走访;他在外村教书,常年自带米面吃“窝窝头”“煮疙瘩”,还不时接济贫困学生……
  在老人家的影响下,他的6个子女中,长子杨汝自夫妇,四子杨汝生夫妇均从事教育工作。杨汝生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原太谷师范学校学习,1987年毕业从教,先后在初中学校、局机关工作,2011年,他“放弃机关到基层,不当主任当校长”,主动下沉到平遥县实验初中担任校长,由于成绩突出,2019年9月调任平遥县第三中学担任校长。
  “业精于勤、繁荣昌盛”是杨毓秀先生为孙子辈起好的名字,18位年轻的后辈正追随着前辈的足迹,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教书育人、奋发进取。

10 全家人共同的追求

  张昕一家三代有5名教师。祖父在大型国有企业教育系统工作至离休,其余4人在大学任教,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实履行教师使命,始终如一地当好人民满意的教师,是这个家庭所有人的追求。
  张昕的祖父张岗极,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员,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国有大型企业教育部门工作。祖父从小热爱算术,在企业教育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同时始终不离三尺讲台,坚持给学生授课。“祖父勤奋学习,言传身教给我们家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张昕说。
  张昕的父亲张政,在山西大学物理系读书,毕业后留校,在山西大学任教多年,在植物生理生化、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承担光合作用、仪器分析、植物生理学、现代生物技术等多门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重视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在教学与科研上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母亲王转花与父亲一样,在山西大学读书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教40余年,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张昕生于1981年,2009年在山西大学任教,现为该校教授、博导。近年来在环境健康领域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阶段性科研成果。其丈夫范晓军为太原理工大学教授。

11 我的教师家庭

  张焱是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她出生在一个三代从教的教师家庭。
  张焱的祖父名叫张浩。“从祖父留下的自传中看到,祖父出身贫寒,1935年从二年制师范毕业从教,开启了一生的教育生涯。据父亲回忆,祖父解放前后辗转孝义、平遥等地多所学校任教、担任校长。”张焱说,“祖母也一生从教,于1973年离休。”
  “祖父母的5个子女中有4个大学生,父母这一代大姑、母亲、三婶皆为中小学优秀教师,三婶从教40年曾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我这一代,堂姐、表姐、我及我的爱人4人在教育一线。教育家风深深影响了三代人。”
  张焱的爱人郭刚也是一名从教19年的一线教师。“值得一提的是,我爱人的祖父、父亲也均是山区中小学一线教师,姐姐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2020年以姐姐郭玲为代表曾获洪洞县‘教育世家’荣誉称号。”张焱说。
  “向善、崇勤、尚学的家风家教伴随我成长的全过程,也融入我的教育理念之中。10多年的职业教育生涯中,我和我们的团队一起迎接一批批新生又送走一届届毕业生。我对职业生涯充满信心。”她说,“我们的家风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并传承的,守好教师这个岗位,传好教育这个接力棒,我们会沿着祖辈、父辈的足迹一直向前。”

本版责编/稿件:李林霞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