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 > 正文
丰收节 说说我们的心里话
发表时间:2025-04-05 04:57:27来源:山西日报

                                                     夏县南大里乡南郭村村民正在收割谷子。

                                                        左云县管家堡乡农民正在收割饲草玉米。

                                               垣曲县英言村农民李振杰正在晾晒玉米。

                                                  阳城县尚礼村农民正在晾晒的玉米棒前自拍。

编者按:

当轻风掠过山林,当欢声笑语荡漾大地,丰收的样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秋意渐浓,我们迎来了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这个庆祝丰收的节日里,从塞北到河东,从太行到吕梁,农民朋友正在一起“庆丰收、感党恩”,展现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丰收图景。

小沙棘成了金果果

金秋九月,驱车驶入岚县界河口镇东口子村,连片的沙棘果树染红了四周的山梁,一串串金灿灿、红彤彤的果实与秋日暖阳交相呼应,形成一幅醉人的秋日胜景。

“快来尝尝我刚采的沙棘,又酸又甜,绝对开胃。”正在查看沙棘长势的村民康存亮热情地打招呼。秋阳下,村民们三五成群,穿行于沙棘林间,剪枝、采摘、品尝,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大家脸上,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今年是该村栽植沙棘的第5个年头,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和养护,目前全村有2600余亩大果沙棘即将进入盛果期。虽然受今年干旱影响,产量不如预期,但市场行情较好,每亩最低收入也能达到800元。细数着近几年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收入,村民们心里都乐开了花。

“如果不是党的好政策,哪能想到这些小小的沙棘成了我们致富的金果果。”康存亮兴奋地说。以前他家有19亩地,大部分是山梁地,种粮食产量少、效益低,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也挣不下几个钱。我省创新推行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后,康存亮2017年加入当地造林合作社,把自家15亩山梁地全部退耕还林,并栽植了中蒙杂交杂雌1号大果沙棘。第一年,康存亮就通过造林拿到了1.5万多元的劳务费,随着地里沙棘开始挂果销售,康存亮的分红收入也越来越高。农闲时,他还和村民一块去采摘沙棘,每天平均有200元左右的收入。

“现在每年光务工收入就有三四万元,家门口的这些绿水青山早已成为我们的金山银山!”算着家里的增收账,康存亮越想越开心。前期造林劳务有收入、幼林抚育管护有收入,再加上经济林进入盛果期的分红收益,短、中、长相结合,红艳艳的沙棘,不仅映红了曾经贫瘠的山坡,也映红了当地村民的生活。

张丽媛 梁瑞霞

我要把这条路走下去

“这几天早熟富士熟了,我们正忙得收获呢。”9月17日,在吉县文城乡大疙瘩村祖庄苹果示范园,红彤彤的苹果娇艳欲滴,果树下的人们一边摘果子,一边盘算着今年的收入,心情愉悦。吉县果业协会会长、“乐之然”品牌创始人杨朝辉开心地和记者说起了自己的有机苹果。

“乐之然”品牌出自杨朝辉创办的山西壶口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公司建设了3263亩有机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年产量5000余吨,基地被评定为“国家农业农村部现代生态农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基地”“山西省苹果有机旱作标准化示范基地”“供应深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良好农业规范”生产基地和欧盟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认证,2020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也是全国单元地块最大的有机苹果生产基地。

从试验基地到示范基地,杨朝辉多年致力于有机产业产品的研发、种植和宣传,同时集结北京、山东、宁夏、甘肃、四川等各省区市有机农业生产基地17家,相互把有机产品生产技术与市场销售资源共享,促进有机产品生产技术升级,拓宽有机产品销售渠道,完善了中国有机产业发展的“生产基地·营销公司·品牌·互联网”的创新示范模式。

2020年杨朝辉荣获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优胜奖、民进中央全国社会服务暨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奖、山西省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一等奖。“快乐源于自然,这也是我们把品牌取名为‘乐之然’的原因。我们‘乐之然’有机苹果是吉县苹果产业提质升级的高端产品。我特别感谢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为我们指明的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方向,我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有机旱作技术既可以使消费者吃得更健康,也能让果农远离化学品危害,最终受益的是绿水青山的整个生态系统。我要把这条路走下去。”对于未来的发展,杨朝辉信心满满。

王秀娟

高粱种出好日子

金秋时节,晋中市左权县寒王乡寒王村的连片红高粱映红了山川沟壑,映红了村民的张张笑脸。在村民王文英的农家院,记者和她聊起了“红高粱的增收故事”。

寒王村位于左权县北部,境内山峦起伏,土地瘠薄。王文英是村里的种粮大户,提起以前的情景感慨不已:“土地是农民的根。以前,有的地块儿一年种下来,收入少得可怜,看着群众无奈的表情,我常常掉眼泪。自从2019年我们改种酿造高粱后,情形不一样了,收入有了大幅提高,群众脸上有了欣喜的笑容。”

王文英的话音刚落,陪同记者采访的左权县科技副县长王勇接过了话题介绍道,近年来,左权县出台鼓励政策和奖补措施,充分利用高粱耐旱、耐瘠薄的特点,依靠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高粱岗位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和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在寒王、石匣、麻田、拐儿等乡镇大面积扶持推广酿造高粱种植,全县的高粱从无到有,呈逐年扩大趋势,今年已发展到3万亩。

2019年,王文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先种了90亩高粱,没想到大获丰收,市场价格每公斤达到2.6元,2020年每公斤涨到了3.6元,十里八乡的农户看到种酿造高粱效益高,销路也有保障,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

王文英高兴地对记者说:“有了政府和科研部门的支持,我们春天播种用的是良种,施肥用的是有机肥,秋天收割是机械化,既节省了人力,也提高了品质。我种的300亩酿造高粱都是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的订单产品,过几天就要收割。去年卖了50多万元,今年的产量和价格不会比去年差。种高粱种出了我们的好日子。”

秋天来了,田野上一株株红高粱就像一把把火炬照亮了王文英的小康之路。

李全宏

一起富才是真的富

“这车大概装了6吨,可以发车了。”见到王学斌时,他正在忙着给货车装车搬运,车上一筐筐摆放整齐的圣女果,即将启程被送往济南。

王学斌是阳高县龙泉镇东关村农民,他不仅是当地蔬菜种植带头人,也是阳高县迎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更在今年被评为阳高县优秀共产党员。

王学斌只有初中学历,但有着一股敢闯敢拼不服输的劲头。早在1998年,他就开始尝试着把阳高县青椒销往杭州等江南城市,使本地青椒价格涨了6倍,同时他也与蔬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9年,他多次外出学习,并联系到了北京农科院和山东潍坊农科院的专家、教授,通过网络向农技专家教授学习培育新型品种和实用技术,当年研究成功了穴盘育苗新技术,并成为我省第一家接受使用这种技术的农民。目前这项技术已在阳高县及周边地区推广数十万亩。

“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培育的青椒苗全部死亡,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我没有放弃,第二年又通过穴盘育苗技术培育了五亩苗,这一次大获成功,在2007年这项技术得到了全面推广。”王学斌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2009年,王学斌成立了阳高县迎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青椒、西红柿等蔬菜。几年间,合作社不断壮大,不少社员还变成了股东。

“迎春提供的种苗比传统苗提前15天采摘,能够很好地利用咱阳高的无霜期,既延长了采摘期,又能卖个好价钱,我种了20亩,每亩能多收1500多元,今年就多收了3万多元。”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东关村青椒种植户徐福兵的脸上。

如今,在王学斌的带领下,一大批靠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不仅脱了贫,还致了富,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我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大家一起富才是真正的富!”王学斌高兴地说。

范珍 雷丹丹

科技让农业更有奔头

秋收在即,武乡县食无忧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郝旭昌爬上该县的石门坪上,看着在风中起舞的谷子,开心地笑了:“科技让农业更有奔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石门坪上1400亩的渗水地膜谷子丰收与否,关系着合作社社员的增收。现在看来渗水地膜谷子的增产增效又一次得到了事实的论证,郝旭昌这几年探索求证科技农业是走对了路。

2016年,郝旭昌回乡创业,并把渗水地膜谷子作为首选项目。他找到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专家姚建民,学习渗水地膜谷子种植技术。在专家的建议下,当年他种了40亩的渗水地膜谷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秋天他种的谷子平均亩产比普通谷子多收50公斤左右,增收200多元,并且产出的小米口感好,米油更丰富。看到了渗水地膜带来的显著效益,村里人都找上门来向他取经,此时武乡县食无忧种植专业合作社也办起来了,几十户村民入了社,渗水地膜谷子种植面积一下增加到500亩。让郝旭昌没想到的是回乡创业,一颗小小的谷子,成了改变他和乡亲们命运的金种子。

石门周边乡村海拔高,没污染,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看着这得天独厚的优势,郝旭昌在2019年又流转了400亩滩地,种上了西瓜、辣椒、西红柿,带动了60户120多人,每人年可增收2000多元。撂荒了好多年的山头地,他也在逐步规划开垦,种绿色有机的小杂粮,特色山果、水果。

这几年,郝旭昌和石门村的高山小米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开发的食无忧品牌小米,从县城走进了省城更多人家的餐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郝旭昌说:“要用好新科技新理念,少用化肥、农药,发展有机农业,利用这方土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生产好小米、好蔬菜、好水果、开发好山里的山桃、山杏、榛子,带动石门成为一个生态绿色、富裕文明的新农村。”

范珍 郝伟

本版图片由崔松良 陈来全 王中勋 姚中吉提供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