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访谈 > 正文
气象“牧星人”坚守数十年为航天事业保驾
发表时间:2025-04-03 18:03:16来源:

前言

国庆节,大街小巷、城镇乡村,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你我欢度国庆,娱乐休闲的时候,还有许多人坚守在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祖国生日祝福。这些人,有些在你我的视线范围,有些我们并不知道。山西晚报记者在这一特殊的时刻走近他们,记录的不仅仅是国庆节一天一时的工作,而是以此看到他们数年如一日的付出,为了我们大家,为了我们的国家。

他们身影平凡普通,肩头上却扛着重大的责任。他们的语言朴素平实,用行动道出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心声。

本报今日推出策划“为国庆生我在岗”,记录他们,感谢他们,也向每一位书写初心,为民为国的建功立业的奋斗者致敬。

国庆节,对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某气象台科技工作者来讲,工作和平时一样,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岗位上。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气象“牧星人”。国庆期间,山西晚报记者聚焦他们,看他们一天的工作生活。

10月5日,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让本就秋高气爽的晋西北高原气温骤降,最低温度直逼3摄氏度。天刚微微亮,山西晚报记者便驱车前往气象台所驻守的山头。一下车,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透过薄雾,不远处墙上“心系风云观苍穹,扎根场区履使命”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对于火箭发射来讲,气象数据异常重要。”气象台负责人葛瑞告诉记者,近年来,航天发射任务呈现高密度、常态化特点,对气象数据的更新频率、精准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中心气象人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观云测雨、追星牧月,无论严寒酷暑、春夏秋冬,数十年始终坚守在气象监测的岗位上,积累场区气象数据。

手表指针停在早上6点50分,技师孙大鹏早已带着他的搭档李宝强,在场坪中央准备就绪,再过10分钟,他就要放飞探空气球。已在气象岗位工作16年的孙大鹏,早已习惯每天6点起床,气球充气、绑定探空仪、开启测风雷达……日复一日地干着同样的高空气象探测工作。7点整,探空气球缓缓升起,几十秒钟就消失在雨雾中。雷达操作手李宝强紧盯雷达显示器上的曲线轨迹,及时将探空仪回传的高空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数据记录下来。

早饭后,和往常一样,地面观测专业人员何旭珂带组员前往机房接班。他们实行24小时“三班倒”制度,这样才能保证三个组成员都能轮流休息。前往机房的路上,何旭珂给记者讲起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第一次值夜班是在冬天,觉得自己年轻扛冻,没有加衣服,我的师父带着我到室外观测点进行观测巡查作业,一次观测巡查需要20分钟左右,再回到机房,手脚麻了很久,等到缓过神儿时就又要出去。”再次想起那时的感受,何旭珂仍是惊叹不已,“最低温度零下35摄氏度。”说是“三班倒”,每当遇到有转场、吊装等航天任务重要节点时,他们就无法保证“三班倒”制度,需要两组成员同时工作:一组在机房内收集各个阵地点位回传的气象数据,汇总上报;另一组前往阵地搭设便携式气象仪,实时观测。

中午吃饭时,葛瑞接到上级通知,下午开启测雨雷达。午休一结束,操作手丁珺和赵纪刚按照指示前往气象雷达值班室,开机观测积雨云方位、含水量、走向等数据。“平日里,大家问得最多的也是下不下雨的问题!”聊起自己的专业,赵纪刚满是自豪,“咱是场区天气预报的权威人士。”

山西晚报记者 郭卫艳 通讯员 郝明鑫 葛瑞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