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峭壁、古木奇花……在中条山脉东端,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峦连绵,沟壑纵横,还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等神话流传,令人神往。而其中那块华北地区、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仅存的“斑块状”原始森林,更如同绿宝石一般,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
构建管护体系 守护生态平衡
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繁重而单调,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川保护管理站站长刘朝兵却数十年奋战在巡护一线。“一天要走10多公里路,只有天气恶劣时会少走些。”望着山间繁茂的森林,脸上布满常年风吹日晒痕迹的刘朝兵说,“现在方便了,每个人随身配有GPS巡检器,随时可联系指挥系统。”
历山保护区是以保护暖温带森林植被和勺鸡、猕猴、大鲵等珍稀野生动物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地跨运城、晋城、临汾三市的垣曲、阳城、沁水、翼城四县。辖区总面积36.3万亩,其中核心区11.3万亩、占总面积的31%,森林覆盖率92.5%。境内主峰舜王坪海拔2358米,混沟原始森林面积1.4万亩,有“华北动植物资源基因库”之誉。
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徐茂宏告诉记者,为织紧织密巡检防线,自1998年起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该局始终坚持自然为本、保护为先、法治为要、永续发展的思路,以大工程带动大保护,全方位构建严密高效的管护体系,全力守护以天然林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
“保护区设置大河、下川、后河、三里腰、历山、李圪塔、云蒙7个保护管理站,划定46个网格责任区,实行‘双线双层管护’体制,通过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巡查、不定期督查,多管齐下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徐茂宏说,除16名正式管护员外,该局还以购买服务形式聘用46名一线管护员、12名监管员,共同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日常巡护。
“每月巡护天数不得少于25天。”管护着6196.5亩森林资源的55岁巡护员仝国庆说,管护责任区涉及一般区和无人烟区,巡护要做好森林防火、监测物种变化及严查是否有偷砍盗猎等违规违法行为,特别是无人烟区,一旦发现有人为活动,必须立即查清原因,加密巡查,加大保护力度。
山间小路崎岖不平,仝国庆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在管理局内的巡检系统上,像仝国庆一样,巡护员们用双脚“画”出了一条条轨迹线。
加强动态监测 维护生态健康
历山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现有高等植物1700余种,野生动物580余种,是秦岭以北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保护区。而混沟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指数达到了1.84,与1984年相比提高了8%左右。
“这些数据的更新,全靠对自然资源的动态监测。”徐茂宏说,科研监测是自然保护区最基本、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也是保护区科学管理的关键所在。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历山保护区综合运用多种监测方法和设备,形成了集野生动植物和水文、气象、土壤及人为活动、巡护为一体的监测体系。通过调查监测数据分析,历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重点保护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增。
“同时,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还定期进行各类科研考察活动。”徐茂宏打开电脑,一部约10分钟的科研纪录片缓缓讲述着:在1984年省内第一次综合科学考察认定混沟保存着华北唯一的原始森林后,2019年5月,由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统筹组织,省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和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协调配合,开展了混沟原始森林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
“此次考察共发现山西植物新纪录8种,混沟动物新发现20种,取得了比较详细的基础数据。”徐茂宏说,考察进一步揭示了混沟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演替规律,为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珍稀濒危树种扩繁利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整体修复等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近年来,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先后出版了《历山昆虫与蛛形动物》,编制了《二期总体规划(2019-2028)》和各类专项调查报告20余份。“下一步我们将实施好中央生态保护支撑体系项目,打造智慧保护区科研监测体系,为保护区科研工作提供详实的基础数据。”徐茂宏说。
立足永续发展 共享生态红利
“舜耕历山”传说始见于《墨子·尚贤中》。延绵至今,在历山这片土地上,每一条溪流,每一块山岩,每一座村落,都渗透着尧舜文化的气息。
“物候历起源于历山,每一候都能在历山找到相应的景象。”徐茂宏说,2018年9月26日,翼城历山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历法之源”称号。
驱车穿过西峡口,道路蜿蜒曲折,两侧植被茂密,山间几簇染红的枫叶交叉其间。待至山顶,草地如毯,与天际相连,这里是因舜耕历山而得名的山西最美草原、特色花海基地——舜王坪。
据悉,自然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是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区;缓冲区只准从事科研活动;实验区可开展旅游活动。如舜王坪的旅游开发,垣曲、沁水、翼城三县都在进行,吸引着不少游客前往。
“生态旅游是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大保护、小开发’的原则,我们积极倡导实验区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徐茂宏说,然而,当前各县对历山旅游单打独斗的模式让游客体验感差,对历山的保护也存在潜在风险。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如何让这块瑰宝真正绽放华彩?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徐茂宏直言肩上的责任很重:“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实施历山保护区‘12336’战略,致力创新自然保护工作机制、打造生态文明示范窗口,着力创建示范自然保护区、精品森林康养区、知名生态旅游区,打造自然保护、生态文化、旅游康养品牌,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生命、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本报记者郑璐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