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交通 > 正文
太行革命老区迈入高铁时代
发表时间:2025-04-05 05:04:22来源:山西日报

【喜迎党代会 我看这五年】太行革命老区迈入高铁时代

 

  2020年12月12日,D4665次列车缓缓驶出太原南站,穿山越岭,一路向南,飞速驰向中原大地。自此,郑太高铁太焦段开通运营,郑太高铁实现全线贯通,太原、中原两大城市群紧密相连,阔步走进高铁新时代。
  郑太高铁未开通时,武乡县、长治市、晋城市的老百姓去郑州要么坐汽车走一天,要么绕道太原石家庄坐高铁走一天,耗时耗力,老区人民出行极不方便。从2016年10月我第一次深入郑太高铁太焦段现场测量、立起第一个桥墩,到贯通云竹隧道、铺设完成无砟轨道,再到最后半年联调联试保开通,最终实现开通运营。四年来,我背起测绘工具,用脚步丈量了山西境内320.4公里的铁路线路。尽管去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但为了年底能够顺利开通,我和同事们从3月7日就开始掀起施工大干高潮,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当开通之日的汽笛长啸,千里驰骋出太行,制约山西晋东南地区多年以来的交通瓶颈成为历史,太原至郑州高铁旅行时间压缩至最快2小时30多分钟,晋东南太行革命老区在摆脱贫困开启新生活后,走进高铁新时代。能够全程参与其中,以方寸里的精密经纬为我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我为老区人民高铁梦的实现感到高兴,更对“轨道上的山西”加速奔跑感到欣慰。
  石太客专、大西高铁、大张高铁、郑太高铁……山西铁路日新月异的背后,是山西高速发展的缩影。过去的5年,老百姓的出行方式更加快捷而多样,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随之不断提高。让我感触颇深的是,2016年10月初,我到武乡县铁路沿线农村地区勘察地形,那里基本上都是一层的瓦房,很少有二层以上的小楼。随着郑太高铁的建设,沿线老百姓不需要远离家乡打工挣钱,而是选择在施工现场打工,或者在施工现场附近做小买卖,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盖起了新房。榆社笨鸡蛋、武乡小米、上党驴肉、长治薄皮核桃、长子猪头肉……搭乘高铁的东风,曾经的“土疙瘩”变成城市餐桌上的“香饽饽”,老百姓的口袋越来越鼓,郑太高铁为他们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和稳得住的幸福。
  高铁建设的背后,是我省产业工人队伍的长足发展。过去的5年,我省对技能人才越来越重视,省总工会从2018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三晋工匠”年度人物评选,20名“三晋工匠”用一双双“巧手”、一颗颗“匠心”,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塑造,让越来越多的山西骄傲走向世界。一步步让产业工人有地位有尊严的有益探索,一项项凝结着职工汗水和智慧的创新成果,勾勒出我省800万名职工以智慧创造活力效益,以奋进促进转型发展的生动画面。
  高铁梦也是我的“中国梦”。每一个坐标,每一个原点,都是一份关乎毫厘的尺度和关于测量事业的使命。过去的5年,作为技术工人,我为能够亲身参与到山西高铁建设中而自豪,更清醒地认识到需要不断提高技能水平,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勇于担当,认真做事,用实际行动争创新成绩、争作新贡献。
 

全国劳动模范、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刘军华

 

责任编辑:刘映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融媒在线(域名:KBQMT.COM)”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KBQMT.COM,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融媒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融媒在线)”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1. 字号加大
  2. 字号减小
  3. 打印